浅谈如何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活跃起来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1期   作者: 刘瑾
[导读]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刘瑾
        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民中学  433014
        如何让历史课活起来,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而生动活泼的历史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有效的方法。该如何去激活学生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让历史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呢?针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巧妙的导入,激发探索欲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在整个教学中起着诱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乃至激情的作用。为此,我们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教学前奏。
        1、巧借风土人情导入法。各国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往往由该国一定的历史所致。因此在课堂导入中,适当引入风土人情的介绍,往往会使课堂气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导入的:“今天英国国家之首是女王。大臣们觐见女王,小轿车只能停在皇宫外面,要换乘17世纪式样的马车进入王官,赶马车的、手持长矛的卫兵,都是17世纪的装束,犹如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的象征。”话一讲完,学生的兴奋点受到刺激,为导入新课奠定了基础。
        2、引入故事导入法。故事对学生而言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各种和课文有关的奇闻逸事往往会使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这其中常见的就是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其影响常不限于课内,有时还会激起学生课外的阅读兴趣,自己去寻找历史著作来阅读。如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搜集孙中山的生平事迹,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课文学习,而且使学生增长了多种背景知识,提高了综合素质。学生由此对孙中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便水到渠成。
        3、利用歌曲导入法。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一种艺术手段,用歌曲实现课堂导入,往往能使课堂营造很好的氛围,实现情景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在讲《九一八事变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这样大家对爱国主义情感也就有了直接体验。我再提问“这首歌描写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党中进入课堂学习。
二、营造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历史课必须把教师单一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沉闷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如讲《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救济、复兴、改革三部分,具体有哪些项目呢?让一位学生扮演罗斯福通过无线广播发表著名“炉边谈话”,拉家常的谈话阐述了整顿银行和金融业的措施、工业复兴法等,同时要求学生课后分组上网查资料、收集资料,写一篇评价罗斯福的小论文。教师要进行指导,要求学生明确分工又相互合作。学生在模仿、体验、探索的过程中,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健全人格。
这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地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在此期间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终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因教学内容的关系,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你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三、联系生活,唤起求知欲望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因为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时间久了,学生总是感觉到历史教学叙述的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会产生厌烦情绪。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历史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如在讲科举制时,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今天考试制度的利弊,让他们谈谈对目前的考试制度有什么新的建议?这个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大事,当然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学生纷纷各抒己见。尽管有的建议显得幼稚,但也不乏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他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我接着说:“英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这里指科举制度)。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最早的考试制度是如何出台的?它在历史上产生过什么影响?有人曾经问我: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像牛顿这样的人?”学生觉得古代的考试制度与“中国为什么没出现像牛顿这样的人”有联系,于是,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讲完以后,我再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可以从古代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人才培养要求甚至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饮食结构等诸多方面去探究,从而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兴趣。
?        总之,历史课堂要“活”起来,需要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去探索,去追求,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智慧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开启历史知识宝库的大门,构建一个生机盎然、激情澎湃的“活”的课堂,构建一个互动频繁、民主有序的和谐的课堂。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