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猛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马鹿镇初级中学校 邮编:628115
摘要: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重要组成。与别的学科进行对比,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在要求上更高,不只需要学生多进行观察与操作,还要学生独立进行分析、探究等,注重学生全方面素养在学习中的强化。探究式这一教学模式是新课改提倡的教育手段,将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促使学生主动开展知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在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对物理知识的深化理解,也推动学生探究、思维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引言:在以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对学生开展知识方面的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会形成制约,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伴随新课改的不断落实,成绩已经不再成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学生全面能力的增长。物理中的实验知识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初中生来讲,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很难轻松实现对知识的掌握。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入探究教学这一方式,组织学生依据问题开展探究活动,在知识探析中全面进步。
一、营造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成效有着一定的作用。良好学习空间的构建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1]。如果教师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会维持愉悦的心理主动开展知识的探析。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就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拓展更多的教学资源,将学生喜爱的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知识探析中保持乐观态度,更主动的加入到探究活动中。
比如,在进行《光的折射》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计悬念,实现问题教学环境的构建,激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究热情。教师组织学生观察笔斜插水中的现象。依据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并依据生活现象适当提出问题,为什么笔会出现折断的现象呢?这是错觉吗?还是与光相关的一类特殊现象呢?利用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引入生活中学生常常看到的实际例子,引领学生详细观察与深入思考,在良好的学习空间中开展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增加演示实验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刚刚开展对学生知识教学时,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演示类的小实验,全面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以及探索知识的机会。
教师也可以使学生适当的参与到实验中,在亲身体验中进一步强化探究欲望,轻松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声音的特性》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在强烈的探索欲望中开展对知识的深入探析。教师展示两个一样的啤酒瓶,在其中装下不一样容量的水,用相同的力量进行敲打与吹气,听一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通过演示实验,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关注,同时教师的操作演示也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演示实验深层次的分析。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探索活动中,组织学生自主实验,让直尺伸出的长度不一样,通过相同的力量拨打,感受其发音特点。利用教师演示实验以及自己亲身体会实验,会让学生直观感知同一物品发出声音的不同,乐于对声音的特性全面分析与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强化学生的个人探究能力。
三、强化合作探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部分知识较为丰富、复杂。仅仅依靠学生自己很难达成对知识的深化理解[2]。所以,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析后,也要全面分析学生的个人情况将其合理分组,组织学生以小组开展知识的探究,一起开展对知识的探索,保证全体学生的进步。
如,在开展《升华和凝华》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置明确的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使学生在思维沟通中达成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实验前提出相关问题。实验前,碘锤中的碘是什么状态与颜色?实验中,给碘锤中的碘加热,发现什么现象?……。利用一系列的问题,引领学生对碘锤实验前、实验中以及实验后的情况全面观察,并在相互探究与沟通中得出相应结论。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主动的倾诉自己的想法,并实现思维上的有效沟通,形成更多的观点,也达成对物理知识的解决,有利于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学生观察、分析等实验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可推动学生个人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将探究式这一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领悟,也实现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身为教师,需要及时的跟上时代发展,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手段,结合初中学生的真实情况、喜好等,并联系教学内容合理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以适当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浓厚的探究欲望,积极开展对物理实验知识的分析,降低学生知识理解的难度,提高教学成效。也推动学生探究、思维等综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盖英帅.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90.
[2]连漪.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24):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