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55卷1月1期   作者:张玉涛
[导读] 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工作,希望通过实质性的改革,达到素质化教育的目的
        张玉涛
        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湖滨镇见桥完全小学    2565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改革工作,希望通过实质性的改革,达到素质化教育的目的。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工作也在适应社会时代的背景下,逐步走向多元化、时效性、科学化。因此,教师应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掌握美术学科的特点,并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发展理念,让美术学科在追逐兴趣,发展个性的素质化要求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美术教学中 实施探究性教学 意义
引言
        有效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教师互动交流,使学生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中。
一、以培养兴趣性为导向,提升美术课堂的个性与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性为导向,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提升,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应当遵循美学的审美规律,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开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比如在美术教学的陶艺课中,学生自己参与动手制作,通过在学中玩、玩中学,建立自己的兴趣、热情既开拓了思维,锻炼了手脑,又提高了审美能力及美学的塑造能力。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用学生本真的眼睛去发现
        儿童在游戏中快乐、自在、和谐,全身心投入,以至忘我,迸发出勃勃生气和创造力。美术教学最终目的是学会审美,运用学到的技法和发现美的能力来为有品位生活服务的,游戏的植入和材料的运用是更好的解决让孩子在难度面前直观解决艺术观察方法和技巧问题。学会观察、学会理解、学会比较、学会去分析物体才是我们要孩子真正领会的东西。而这领会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教师须珍视儿童因为游戏生成的情绪,因势利导,让孩子在渲染着趣味的学习环境氛围中,进一步生成学习的内驱力。
三、紧扣教学目标,分层分类巧妙提问
        合理设置问题难度。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人的认知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最近发展区是处于已知区和未知区的过渡阶段。由于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之间存在差异,因此美术教师在设计问题之时,要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如果课堂提问仅仅停留在“已知区”和“未知区”,问题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浪费宝贵有限的课堂时间;问题太难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挫败感,失去信心,无法保持持久的探索精神,使课堂提问失去应有的价值,无法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在问题难度上要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知识的“增长点”。

如《家乡的古建筑》导入设置的问题:古建筑具有如此的魅力,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这个课堂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作为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的始终,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图画文章》这一课设置的提问“你能用哪些方法替代文章中的文字?”这就是在教学环节的关键处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教师的诱导使学生获得新知。
四、扩展美术教学空间,提升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例如,在陶瓷艺术的教学中,虽然有很多教师采取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引导学生欣赏,但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直接提升学生的直观感受,对他们理解这种艺术形式也有很大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展前让学生到课下去寻找相关的信息,然后带领学生到博物馆或者艺术馆进行实地参观,要求他们仔细聆听讲解员的讲述,深化其对陶瓷艺术的直观感受。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文字很多时候不能调动美术的学习热情,而扩展美术教学空间,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术作品,不仅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潜力,提升其美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组建合作小组
        对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而言,组建合作小组是前提和基础。只有合理分组,学生才能快速融入小组,适应合作学习的环境与形式,积极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在组建合作小组时,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小组标准,并根据该标准组建小组。因此,每节课的合作小组人数、人员配置等均可能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提前研究并做好分组工作。为了保障合作分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教师应当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兴趣爱好、美术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等,制定相应的小组标准,并以该标准组建小组。如,在主题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作为主要的分组标准,尽量将兴趣爱好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分到同一组,这将有效促进学生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在分组时,教师还应当考虑小组人数,通常以5~6人为一小组较为合适,这样既能保持良好的合作氛围,又能确保各组员充分展示个性并展开积极交流。在确定小组人数和人员后,教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小组分工,尽量选出性格和组织能力都合适的小组长,在必要的情况下明确划分检查者、操作者、汇报者等,而且可以让组员轮流担任这些角色,从而确保小组合作有序运行。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生的美术教学中亦是如此,它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发扬并彰显自己的个性。因此,老师应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并根据小学生自身发展阶段的特点,制订最合适的教学课件,同时,也要打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才能保证他们的艺术思维、审美创作能力得以展现。
参考文献
        [1]杨静.小学美术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探索与实践[C]..教师教育论坛(第三辑).: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286-287.
        [2]邱文辉.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和方法[J].华夏教师,2018(34):67-68.
        [3]许红燕.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