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春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关注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体悟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本文介绍了三个教学策略;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来进一步研究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效果;以期为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 生活化教学 教学策略
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讲解层面,教师还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有机的融合进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进而提升小学生的思想认知并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于儿童这一群体来说,其在进行品德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从他律——自律——自由的逐一转变过程,现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判断、认知的能力[1]。所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非常关键,将逐渐的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方向。而所谓的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就是指教师在进行意识、观念、行为的引导中,尽量的贴合实际生活,采取一种更加便于学生认知、接受的方式,使得教学的质量、效果得到提升,扭转学生对学科的传统认知等,使得教学在实际的开展当中变得更加高质和高效,达到最佳效果。本文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生活化的相关策略,以便增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效率。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情境创设是教学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段[2]。在教学实践当中,所谓的情境创设就是指,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尽量的为学生创设熟悉的场景、情境,使得其在这样的景象当中完成知识的探索、掌握,这样能使得学生的学习难度得到降低,使得其的学习体验变得更加丰富。所以,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就应该进行生活情境的构建,使得教学的开展尽量的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等,使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例如,在讲解和“规则”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展现自己的作用,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使得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如,在本节课之前,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当中遵守规则、不遵守规则的现象,让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记录,便于在后续课堂当中的展现;而在课堂当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将这些现象表演出来,其他学生则进行分析,哪些现象是遵守规则的?哪些是不遵守规则的?不遵守的坏处是什么?遵守的好处是什么?等。在这样的模式下,就能使得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有助于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加强等,使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得到实现。
二、教学目标生活化
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在决定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决定了教学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想实现教学生活化,首先要做到的便是教学目标生活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目标便是:通过生活化的方式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积极联想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与场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该内容的积极性,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例如讲《不做“小马虎”》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马虎行为,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正确认识日常生活中自己的马虎行为,并对马虎行为做出相应反思;初步体会自己马虎给他人带来的不便;认真分析出现“马虎”行为的原因;积极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的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更加充分地理解。并且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从而利于教师做出正面积极地引导,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以此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健康的学习与成长。
三、情感体验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的显著之处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他们运用道德认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给他们口头上的、书面上的道德理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道德行为的形成要从内而外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通过角色换位达到动情入情之目的。教师应激发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情感。教学中,除了创设情境,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思辨、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对道德现象进行甄别、思辨、体悟等,使其置身道德现象之中,明是非、辨善恶、晓黑白、懂好恶,引发感情的共鸣,获得情感的升华,树立正确地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懂礼貌、人人夸》这一内容时,虽然学生从小就接受文明礼貌的教育,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不礼貌的现象却很多,如说话不文明、不知道尊重别人、对别人态度傲慢等,如果靠单纯的说教,教学效果显然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三种场景的漫画,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漫画中的主人公,遇到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对待? 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生活中遇到不礼貌的人或自己不被尊重时,心里不好受、觉得有被歧视的落差感;在受到尊重、被人以礼相待时内心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四、教学氛围生活化
在课堂学习当中,教师也要注意将生活化的理念融合进来,要让小学生带着生活化的视角去理解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当然教师的授课,也要多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能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进行分析,进行相关概念的理解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另外,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问题也要结合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来进行。因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果,只有反映在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当中,才能够说明课程的教学效果已经显现出来了。所以,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是比较合理的,那么,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教学评价是完全不同的,在传统的教学效果评价当中,经常是通过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或是通过做试卷上的填空,选择等方式来完成。不过,知道并不等于会做,学生经常会明白很多的道理,但是真正做起来可能就会完全抛到脑后了,所以,教师要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才能真正反映出来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开设的初衷。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当中,教师基于学生现阶段的特点,努力的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将对教学的推进产生效果。所以,在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构建生活情境、引入生活话题、贴近实际生活、注重生活实践等,使得生活化教学得到实践,使得学生在这其中生成更多的愉悦感和体验感。
参考文献:
[1] 曾笃学《生活化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理导航》2019年第9期。
[2] 陈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
[3] 陈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考试周刊》2019年第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