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秋明
(安康学院陕西省安康市725000)
摘要:随着融媒体的蓬勃发展,高校网络育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高校网络育人的意义、网络育人现状以及网络育人建设机制研究等方面进行阐述,探索高校网络育人提升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网络育人、提升路径
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网络对于学生的思想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是大势所趋。因此,如何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育人现状
新时期网络成为高校学生学习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中存在各式各样的思想和言论,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这就导致青年学生的价值观逐渐多样化,使得学生的价值观评判体系变得模糊,对青年的思想和观念就会产生较大影响。大学生正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由于独立判断力不强,对网络环境下各类信息的识别能力还不够,网络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影响,难以对其进行有效分辨。近年来,高校积极建设校园网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利用网络在课堂建设中学习国外课程设置,如慕课、雨课堂、翻转课堂,并利用微博、微信等建设网络育人的学习互动平台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主客体因素、媒介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网络育人方法运用仍然缺乏灵活性、自觉性与实效性;虽然目前高校网络文化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仍然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大部分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仅仅停留在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层面,只是注重实践的宣传作用,没有形成理论研究;因此如何发挥高校网络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网络育人的提升路径
(一)高校网络育人建设机制要有指导思想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校之本,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要坚定地承担好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着力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正确的指导思想能够为高校网络育人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方向和方法,有利于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阵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精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与网络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和传播不断推动高校网络文化氛围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校园网络育人阵地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青春正能量的重要平台[1]。
(二)构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构建健康校园网络环境是高校开展网络育人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加强网络信息运行管理,及时监测和删除不良信息,将一些具有不良影响的网页网址拒之门外,不断提高网络监管水平。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积极提倡学生下载安装与学习相关的软件,不断优化网络信息环境,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传播积极、健康思想文化的主要渠道,弘扬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主旋律,打造健康校园网络平台,树立高校网络新风。其次,加强网络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网络意识。加强对学生网络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对各类网络信息的了解和认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正确合理使用网络。
建立网络素养课程教育体系,将网络素养教育多元化地分布在《计算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多门课程中进行讲授,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媒体向大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宣传。最后,强化自身网络意识,提高辨别信息能力。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讲座、沙龙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价值判断能力和内容辨别能力,培养注意辨别网络信息文化百态的分辨力,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应用能力,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信息的获取途径和使用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更精确更有效地运用多媒体。
(三)打造网络宣传教育新阵地
高校要不断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建设,实现育人的线上线下结合,积极探索育人新途径新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作用[2];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要遵循亮明底色、筑牢底线的原则,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壮大网上正能量,着力加强网络平台的思想性、教育性、互动性、服务性建设,不断扩大网络文化育人的服务范围和覆盖面。利用自媒体平台,提高网络育人的高度、深度、亮度和力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网络育人的高度;要坚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坚持积极向上的正面宣传、正能量的传播为总体要求,积极探索和挖掘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内容,深化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开辟学习十九大、中国梦以及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安全等主题教育网站,提高网络育人的深度;打造网络教育精品。推进辅导员博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微博、校务微博、校园微信公众号等名站名栏建设。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着力打造网络思想政治理论优秀课程,进行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研究。建设网络文化工作室,以重大节日和节点为契机,加强网上主旋律宣传,打造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生动活泼的微视频、微访谈等网络文化精品,提高网络育人的亮度;建立新媒体综合性平台,利用“两微一端”,联合易班、思政网、宣传网打造一个综合性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创造出学生们喜欢的原创产品,用学生的声音去教育引导学生群体,发挥朋辈引领教育作用,提高网络育人的力度。
(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组建一支既具备理论内涵又掌握专业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3]。建设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举办网络思政教育培训班、网络思政教育沙龙,鼓励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探索新方法、新途径。积极探索“互联网+思政”的全员、全程、全方位网络育人,推进媒体融合,加强“融媒体+思政”建设;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列为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条件,作为评奖评优依据;建强网络学工队伍。利用易班建设网络育人平台,将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向网络空间延伸,以学生学习发展为切入点,调动学工队伍网络育人的积极性,号召全校政工干部、辅导员利用网络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建强学生网络骨干团队。积极推进学生组织的网络化进程,加快学生网络社团的建设进程,以社团建设为重点,发挥学生骨干团队的引领作用,鼓励各团骨干队伍积极参与网络化的过程。
三、结论
互联网是高校发展的最大增量,高校应牢牢把握机遇,与时俱进遵循教育规律,利用互联网,探索网络育人新途径,健全网络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参考文献
[1]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3):95-96.
[2]乔婷.高校网络育人的价值探索与路径研究[J].现代交际,2019(08):119+118.
[3]黄佳卉.发挥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路径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02):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