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景灿
泉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新时代对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都提出了新要求,提升特教教师专业素养成为提升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建设民主人文的特校管理文化,建立合作创新的特校教师文化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策略,可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两个层面促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便于发挥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力促进特教教师多维度合作创新,在专业成长中强化职业情感。
关键词: 特教教师 专业素养 提升策略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尊重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综合素质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特殊教育的对象是身心障碍人群,他们由于生理的残缺造成各种行为及一定的心理障碍,如何提升现代特教教师专业素质,学习新理论、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能、采取新手段,注重不同类型学生的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生存和发展能力,成为特教学校管理者都应深刻思考的一个迫切问题。
一、现代特殊教育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新要求
(一)特殊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传统的特殊教育观念里,关注较多的是残疾学生的缺陷或障碍,关注他们与普通儿童的差异,其目的就是弥补他们的缺陷。而特殊学生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后,其发展还大大落后于普校的同龄学生,残疾儿童的发展和权利受到了较大的制约。现代特殊教育理念在关注缺陷补偿的同时,更加重视潜能开发,更加关注他们能做什么,如何满足他们的特殊需要,发展他们的能力。“为了让每个学生在更加适合的环境中发展”是当今特殊教育的核心理念,加强个别化教学,为不同障碍的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是特教工作者应尽的职责。目前,根据教育部盲、聋、培智三类特殊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从起始年段开始先后出台相应的教材,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都发生重大变化。在新形势下我们特校教师必须要有一种紧迫感,要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符合现代特殊教育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
(二)专业知识和专业特长需持续更新重组。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有学科知识拓展的素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学习需求的不断提高,课程结构、教育目标、学科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模式等都是动态变化的,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之于特校教师而言要求更高了,都需要不断的更新和优化。学校主要承担自闭症学前及盲、聋学前至高中阶段教育,目前又开设附设融合幼儿园,还担负多重障碍孩子的送教上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指导及残健融合教育实验的任务,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个体更大的差异性,可利用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要求我们特校教师要具备更加优秀的知识更新和组重能力。为适应高考的需求,现阶段许多聋校高中还是选择普校教材,其中一些知识点的呈现并不适合聋校的教学,内容上也很难与聋校九年级教材衔接,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更大力度的再创造,方能适应实际教学需要。
(三)职业道德与职业情感应进一步强化。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不断变化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地充实与完善。对于特殊教育学校来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更加巨大。这一方面是因为残障学生的生活面相对狭小,能接触到的成长导师大多就是学校的老师,特教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具体化、人格化,从而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增强教师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身心障碍,他们的知识要求和学习目标存在很大差异性,与普通学校的学科竞争和升学压力有较大的区别,而教育活动又是一种高度自觉性的劳动,其工作程序和成效都有很强的隐含性,这就更加需要特校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体验和教育。如果说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责任感,那么特教教师职业情感的核心就是爱,“关爱每一位残障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态度,内化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中,成为一种稳定的职业情感。
二、现代特校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
(一)建设民主人文的特校管理文化
1.精神文化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内在动力。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既没有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骄傲,也难有桃李满天下的欣慰,如果缺少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就容易价值迷失,缺少职业成就感,就很难形成符合特教要求的专业素养,因此特教学校要特别重视建设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泉州市特教学校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文化底蕴的学校,历经风雨沧桑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她有着一脉相承的慧世博爱、勇于担当、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特教人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学校通过校史室、校园网络平台、宣传栏、德育墙以及校庆等各种形式展现一代代特教人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以及大爱无涯,薪火相传的大特教精神。同时,组织教师凝练出体现办学理念,美术教师参与设计蕴含特教文化的校标和校雕,音乐教师谱写出展示特教精神的校歌,以多种形式来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全校教职工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对特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2.制度文化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有力保障。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学校以师生共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学校现状及现代特教的发展趋势,广泛征集意见,并通过教代会等形式,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符合学校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的规章制度,并把制度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首先组织教师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文件要求,认真落实教师二十条禁令,与教师签订学生安全、廉洁从教、岗位职责等责任书,对教师的教育品德、教学行为进行严格的界定和规范。其次,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绩效考核管理设施方案》、《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以及《课题管理办法》、《名师培养工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广大教师有章可循,提高教师投身特教工作的自觉性和热情,极大增强他们参与教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做好制度的宣传解释和推广落实工作,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主人翁精神,激发其主动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理念,提高专业素养,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特教新需求,增强工作效率,实现自我价值。
3.校长的学校文化观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直接引领。当前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为特殊教育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管理活动已经从经验走科学与人文的整合,这就要求特校校长应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必须在大视野中寻找切合实际的办学思想和学校的发展目标。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在制度管理中注入人文关怀,做学校文化的经营者、管理者、推动者,培育全体教师的共同价值观。几年来,学校在历任校长的带领下,坚持大特教的办学理念,在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残疾人学前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推进特殊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创新“医教结合”新模式,通过校外教育平台及附设幼儿园,全面推进残健融合教育实验。全校教职工敬业爱岗,严谨治学,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全体师生上下齐心,沿着创建海西残障自强者摇篮共同的目标前进。
(二)建立合作创新的特校教师文化
1.以读书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课程设置更加趋向生活化和综合化,教学过程更加强调建构性和生成性,教学评价更加注重多元性和发展性。教师要适应这些变化,就必须及时培训,转变观念。为此,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教育改革政策法规,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及其他学校教育改革的动态;定期邀请国内外特教专家学者为教师做专题讲座,宣传新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和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互联网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类型的师生连接起来,也为生打开了一道通向世界的窗口。为适应知识综合化的趋势,学校倡导教师开展读书活动,每学期推荐一定书目,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加以选择,做好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组织交流和评选,把集体学习与个人自修结合起来,不断历练专业基本功和学科知识拓展能力,克服长期以来知识单一的影响,以适应现代特殊教育的发展需求。
2.以教育研讨促进分享合作。教研活动是教师进行合作研究的主要形式,也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学校特别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的常规管理,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明确教研活动的总体目标:基本点放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教师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提升。教研组活动都应有计划、方案、主持人、中心发言人、研究内容或主题,以及活动后的书面记录。每位教师每学年都安排公开课,要求备课、听课、课后评议教研组成员都必须参加,组织召开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进行案例学习研究,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
3.以多种活动促进教育交往。教育既交往,交往应讲究艺术,例如师生之间,需要教师对每一次交往进行精心设计,明确主题,设计交流方式和问题情境,以追求最佳的交往效果。对于特校而言,教师的教育交往能力包含了更多的内容,既有专业化较强的盲文、手语,也有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同事融洽相处,与家长有效合作。这些都是教师教育交往能力的体现,也只有培育多向的教育交往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为此,我校除定期开展中国手语、盲文培训外,还利用演讲比赛和国旗下讲话等,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选派教师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听障、视障课标制定及教材的编写,开展低视力医教结合实验经验交流,参与中央教科院与美国帕金斯盲校联合开展的盲学前教育研究实验;此外,成立家长学校,加强家校间的联系与沟通,促进教育交往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
4.以课题研究促进开发创新。教育问题即研究课题,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为此,学校教科室定期组织课题组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学习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注重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其他教师的有效做法,邀请课程专家来校指导。几年来,学校教师先后完成了《<中国手语>推广研究实验》《盲学前教育》《低视力康复实验》《普特融合教育》等二十几个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制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以研究者的态度从事教学,不仅在研究、反思中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感到是在享受教育,在不断创新中获得自身的成就感和教育者的幸福感。
5.以激励约束促进良性竞争。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推动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教师的职业追求和专业成长。多年来,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思想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作为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首要任务。创设公平环境,提供各种平台,通过榜样示范、竞争激励,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工作中。通过师徒结对、教学比武、技能竞赛等,让一代代教学新秀崭露头角,使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逐步建立一支甘于奉献、勇于创新、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的爱心教师团队,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广大特教教师能够化压力为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动力,在良性的工作竞争中求生存,在和谐的校园氛围中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