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33期   作者:郭文婷
[导读]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粹精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进步与表现
        郭文婷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   福建福州   350100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粹精华,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进步与表现,更是无与伦比的瑰宝,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当代高中生道德修养的塑造,是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表现。本文以传统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探索其渗透发展现状,并提出有效渗透策略,希望能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落实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为新时代高中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引言: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既能将我国的民族气质、精神植根于高中生心中,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使其发展成为爱国爱家爱民族的优秀人才。教师要积极灵活运用各种手段,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来完善课堂,以“去粗取精”、“批判性原则”来继承传统,确保教学空间的有效延伸与拓展,为落实优秀文化传承,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一、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阐述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和谐与温暖,能让高中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能激发百家争鸣式发展,为新时代新中国带来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在五千多年的传承与创造中,传统文化不仅包含民族特色,更有物质精髓、学术内涵,它为后人带来源源不断的智慧传承,也让今人从中窥探古人的聪明才智。在当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人才的塑造更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植根。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士,才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搭建足够承重的阶梯,才能让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遍地开花。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利于定心定志,助力高中生健康成长
        高中是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学生压力大且思想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蛊惑,产生一些消极情绪。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利于完善新课改,更对培养学生精心定气、增强其战胜困难的勇气有极大的帮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些经典文化的渗透不仅能让学生从容面对学习、考试中的挫败与压力,还能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使其充分意识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义,继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奠定其核心素养基础。另外,在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中注重对礼仪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递,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优秀作品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与思想,并领悟儒家思想“仁爱”,形成爱国爱人的精神,培养其良好道德情操和素养。
        2、利于传承发展,让经典永流传
        高中教师借助语文学科全面渗透并贯穿传统文化思想,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开发与挖掘,对新课改也大有裨益。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学科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两者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传统文化的趣味与新颖性为高中生学习语文带来无穷的乐趣,而借助语文学科,传统文化优秀思想也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民族多元文化发展提供息壤。例如,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古人笔下描述的宏伟壮丽建筑,并在赋体文章典范中体验经典的洗礼,感受传统文化底蕴,品味意犹未尽的写作情感。通过对这篇文章的欣赏,既能奠定高中生传统文化基础,还能引导其深入其中,探索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继而增强对其喜爱度,提高文化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1、内容碎片窄化,解读经典不合理
        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融合并未固定模式,也无指定手段和技巧,凭借的是教师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将两者有机融合最终形成让人惊艳的新教学方案,为高中生带来与众不同的学习体验。然部分教师在渗透过程中,过于依赖教材,且未形成系统化内容,对所有的知识点融合也过于零散、破碎,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例如,在讲解荀子的《劝学》之时,教师可以借助很多内容来进行拓展延伸,比如宋·朱熹的“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明·王颜相的《慎言·见闻》“学博而后可约,事历而后知要”等,这些都是与《劝学》类似的文章,教师可以用来拓展和延伸,既能增强高中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增强其文学修养。但部分教师依然借助一些简单的内容,比如《弟子规》《唐诗三百首》来延伸,导致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过于片面化,影响其对经典的认知和了解。
        2、学生底蕴不达标,教师忽视情感传递
        部分师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缺乏必要底蕴和基础的现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比比皆是,特别是一些学校虽然意识到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和价值,却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未曾投入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研究传统文化。而对于教材的过分依赖、时间紧课程多的问题也时刻困扰着师生,导致很多师生对课外的古诗文理解严重不足,难以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另外,传统文化更注重对情感、美好品质的传输,而部分教师因态度敷衍,在教学中极少带领学生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的美好品质,自然就很难起到应用的德育教育和传承效果。
        四、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有效渗透的策略
        1、拓展阅读量,打好国学经典的基础
        语文中包含大量传统文化元素,但对于当代高中生而言,其薄弱的文学底蕴难以带领他们领略传统文化的美好,感受其魅力。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拓展阅读量,以课外辅助的方式来让学生打好基础。例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下《左转》,并为其拓展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等基础知识,之后带领学生借助历史地图探讨秦晋围郑的史实。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文中烛之武临危受命的大无畏精神和维护国家安全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增强文化素养培养,塑造其健全人格,打好国学经典的学习基础。
        2、发挥教材价值,增强传统文化审美品鉴
        传统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文化,更有情感与精神,是高中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重要支柱。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利用教材来渗透传统文化,必须要充分发挥教材价值,帮助高中生从学习基础知识中感受其魅力,提高其审美水平。例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流行音乐版《琵琶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借助文中的语句描述来铺垫传统文化精髓。再比如在学习《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可以借助影视版《黛玉进府》来为学生具象化课文描述,并利用微课形式来介绍作者曹雪芹、红楼梦中诸多主人公的关系,帮助学生打好品鉴古代文学的基础。
        3、延伸课堂,读写结合升华课堂
        传统文化的渗透于学习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合理渗透、科学把握尺度,以拓展教学空间为媒介来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之美。特别是读与写不可分割,教师要鼓励学生多以笔来摘录经典、记录灵感,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意境,达到写作层次。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过洞庭湖》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写出诗中的唯美语句,并以“XXX风景”为话题来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将其中的优秀之作挑出来与学生共品鉴,并渗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升华文化素养。
        结束语
        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必然之举,也是培养和提升高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于融合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个人品质和爱国情感,使其树立正确观念和态度,增强其审美与文化品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周燕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与传承[J].文学教育(上),2020(11):74-75.
        [2]范英豪.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298.
        [3]王丽波.传统文化融入新课标语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0(03):96-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