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琴
泸州市江阳区黄舣镇中心小学校 646000
陶行知先生说过:“爱子之情,人皆有之。”但是如果对孩子一味的顺从,过多的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将他们置于保险柜中,这种宠爱往往就会变成毫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孩子小时生活不能自理,做父母的当然要尽哺养之责,悉心地照顾他们。但孩子长大成人了,就应该让孩子“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穿自己的衣,吃自己的饭,这才是英雄好汉。可反观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隔代亲等都让溺爱横行。
伴随着人们的外出打工、经商,学校便出现了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照顾家里小孩的饮食起居那便是百依百顺。而爷爷奶奶辈的百依百顺对儿童的成长、教育等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他们由于溺爱孩子,事事顺从孩子的要求,只要孩子一哭便是什么都是孩子说了算,这样就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性格。而且,会使孩子不自觉地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为自己考虑的习惯,认为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使孩子渐渐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开学的第一周在愉快的氛围当中度过了,孩子们慢慢的适应了我这一位新来老师。本以为可以和孩子们开开心心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却不曾想在第二周的星期一早上,我们班的张一军同学却打破了我的这一美好的想法。事情是这样的:一大早当我来到教室门口的时候看见张一军正在声嘶竭力的咆哮和奔跑,身后的奶奶手拿一根木条紧追其后。为了让张一军进教室学习,奶奶一会儿大声的恐吓,一会儿溺爱的哄骗。而一边的张一军同学却双手青筋暴起呈爪状,满脸通红似乎青筋都快要爆出来了。大声的吼叫与哭泣声更是胜过了奶奶的劝说声。整个走廊和教室都清晰地听到了他俩的吼叫声,班上的孩子们已经无心早读,都纷纷地看起了热闹。见僵持不下的局面,我赶紧把张一军拉进了教室并耐心地询问情况。但孩子很固执,不愿多说一句话到最后也没有告诉我原因,而她的奶奶却告诉我: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去年一年级的时候也时常这样,只要到星期一孩子便不愿来上学,为此上学期奶奶可是费劲了心思。但两人最后也说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不愿意来上学。最后孩子在我的劝说下也只能是勉强愿意进入教室。
本以为就这样,张一军同学能够安安心心地在教室里边儿学习了。却不曾想一个星期之后,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和上周一样不愿上学的情景再一次惊现在我的眼前。生气的奶奶、暴躁的孩子都不能解释清楚为什么,于是我联系了他的爸爸妈妈。在远方打工的孩子妈妈通过电话告知我:她和孩子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就只有过年的时候回家一次平时打电话回家时孩子几乎都不怎么和他们说话,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一个人照顾年幼的孩子,因缺乏父母的照顾,奶奶对这唯一的孙子那是百般呵护,只要是孩子想要的她都一应满足,他们也想不出孩子不愿意上学的理由。后来班上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经常听到张一军的奶奶问张一军一个问题:明天要去读书吗?明天想去读书吗?
这样的问题,问一次是对孩子的关心,可是反复的询问就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孩子会认为上学是奶奶求着我去的,我可以选择去还是不去,长此以往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会不愿意上学,便会有了上面提到的一幕。鉴于此,我决定分别对奶奶和张一军展开思想工作。首先,从根源上,我与奶奶约定不要再问孩子这样类似的问题,让奶奶明白她这样做对孩子不是宠爱,是溺爱,并与奶奶说了溺爱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次,我找张一军同学进行了沟通,谈话中我从侧面告诉他,每个学生都要上学,就像每个大人都要工作一样。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他不是在给奶奶学习,也不是在给老师学习,他是在给自己学习。学习中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同学帮忙,不能有了困难就不来上学,要迎难而上不能知难而退。此后的教学中,我注意观察张一军的上课状态,遇到他眼神迷茫、眉头紧锁时我猜想他没有听懂,我就多讲两遍,遇到他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时我就多给他发言的机会。随后的时间里该同学再也没有发生过不愿来上学的事情,但整体的状态上还需要多多的沟通。
具了解本班大部分的孩子到现在还在大量的依赖家长解决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学习时要父母寸步不离的守在身旁,需要父母帮忙削铅笔、读不认识的字、端茶倒水、收拾书包等,早上起床要父母帮忙穿衣服,晚上洗澡也要父母帮忙等。在家长无微不至的照料下,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王子和公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完全不认为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解决。还有的孩子甚至告诉我早上是爸妈逼着他来学校的,他们的学习就是为父母而学习的,缺乏主动的学习动力。长期如此,孩子们怎么能融入以后的集体生活呢?怎么能学会生存的技能呢?
爱孩子,不等于过度的溺爱,包办他的一切。适时适当的放手亦是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才能让孩子茁壮成长。爱固然是开启孩子心灵的钥匙,但是对孩子放纵的爱,无原则无底线的爱,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漩涡中越陷越深,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应认识到溺爱对孩子成长造成的危害,及时悬崖勒马,别用自己的“无私”换来孩子的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