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研究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4月   作者:王鹏
[导读] “核心素养”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课堂是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主阵地。本文以“黄土高原”一节为例,从教学背景、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环节,展示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王鹏    湖北省保康县熊绎中学  441600
【摘要】“核心素养”一度成为热门话题。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是组成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课堂是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主阵地。本文以“黄土高原”一节为例,从教学背景、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四个环节,展示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4-019-01

        一、教学背景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是在2014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出现。文件要求,在教学中需要因材施教,考虑学生自身特点,在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落实学业质量,也要落实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地理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分别是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该核心要素的提出,为初中地理教学指明了方向。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主要在课堂教学,在此以人教版八年级第六章第三节《黄土高原》为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人文风情、黄土高原成因、黄土地貌、水土流失及治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通过综合治理过后的满目苍绿的黄土高原景观图与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观图对比,从而引发学生的一系列思考:黄土从哪儿来?为何会千沟万壑?又为何变成如今这般满目苍绿?和学生一起探究黄土高原的“前世”“今生”。 
        三、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互相影响;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笔者将教学目标进一步分解,确定了如下几点: 
        1.根据材料并读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2.结合教材归纳整理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3.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提升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运用地图,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这一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点。


对此,在教学设计时通过信天游歌曲《白羊肚手巾三道道蓝》的播放和特色建筑窑洞的介绍,感受当地黄土风情,利于学生从人文环境认识地理环境特征,认识自然环境对于人文活动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图于地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读图能力是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制胜法宝,经过一阶段的地理学习,初二年级学生基本具备了一般的读图、分析图表和阅读相关资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在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这一内容的处理上,设计为自主对照书本24页描述的范围,在图6.25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将其范围边界线描绘出来。并通过请学生上黑板描繪、直接看图描述范围等方式,进一步强化该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二)建立因果,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由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成的复杂环境,各知识点并非孤立存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建立其中的因果联系,有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系统地掌握地理知识,有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 
  比如,东起太行山脉,南抵秦岭的地理位置,阻碍黄土进一步东移,同时削弱夏季风,在此成就了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黄河流经、植被覆盖率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使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咱们见个面面容易,哎呀拉话话难”。 
        (三)模拟实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不仅指学生模拟实验的行动力,还包括考察、调查等实际行动中表现出的能力。水土流失的原因探究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对此,前期设置思考:水土流失的水从何而来?黄土为何能够轻易流失?学生能够得出河流、降水、植被覆盖等影响因素。教师提供打孔的水瓶、泥土、沙砾、含草皮的泥土、水、烧杯等实验器材,各小组分工选一种影响因素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方案展示,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考虑到时间缘故,最终选择降水强度这一变量,请小组代表进行现场实际操作,实验效果显著:降水强度越大,水土流失更严重。 
        (四)把握时机,增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地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是人地关系。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培养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提出相应的策略。因此,本节内容教学始终蕴含着人地协调观的渗透,尤其是“水土流失的治理”这一内容,通过“我为黄土高原建言献策”活动的设置,让学生深入思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地不协调,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反之,人地协调,能够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一定程度控制,使绿色版图进一步扩大,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很好贯彻。 
        结束语: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四大地理核心素养不是孤立存在的。《黄土高原》这节课的设计能充分落实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地图的阅读、“前世”“今生”景观图以及信天游歌曲的欣赏等,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该区域的认知。水土流失实验的实施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地理环境中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利于其综合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史威.地理核心素养对初中地理教育的价值意义讨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09):5.
[2] 初中地理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2018,78(34):45-46.
[3]于祥.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艺术,20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