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4月   作者:洪丽英
[导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可以再现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也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洪丽英   福建省龙岩市东山小学  364000
【摘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可以再现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一方面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基于此也就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4-182-01
       
        一、现阶段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
        自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逐步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但也有一部分的学校,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忽视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在这种错误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导致不少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一节课只花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就把教材中的内容讲完了,没能进一步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展开,导致出现教学内容单薄或脱离学生现实生活的状况。同时本学科任课老师几乎是语、数老师兼任的,这就导致了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语、数学科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备课与拓展上没能花时间下去。另外,大多数的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导致课堂学习氛围较差,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降低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很难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作用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会认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趣味性,在课堂中听到的大都是老师喋喋不休地说教。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失去了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兴趣,甚至对《道德与法治》课产生排斥。究其原因,就是老师对学情不了解,不了解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特别是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了地理、法律、历史等内容,课程的跨度比较大。如果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那效果就完全不同,因为它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的将网络平台当中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引入到课堂中,可以再现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也就把抽象的教学变成形象教学,寓教于乐,使得课堂教学更有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上课一开始就要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导入新课,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在一上课就会被直观、生动、有趣的图片或视频所吸引。这样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

例如在部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三课《心中的110》的导入新课中,就可以通过消防车、救护车、警车的视频,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去积极探索心中的110到底指的是什么?
        (二)借助网络平台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但教材内容显示的知识非常有限,它只是许多社会、生活事例的缩影,起到引子的作用。而网络平台刚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因为网络上的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借助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丰富课程内容。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5课《快乐过新年》第一栏目“欢度元旦”中,教材只出示了三个国家(中国、德国、巴西)欢度元旦的图片各一张,很显然,不足以激发学生对新年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憧憬。这时就可以借助网络上的资源,通过播放世界各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的视频让学生体验世界各国迎接新年的不同景象。这样既丰富了课程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激发学生道德情感。
        一节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其中有一个要实现的三维教学目标就是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可以说,情感点是《道德与法治》课的灵魂所在,只有情感点被激发出来了,德育点才有可能落到实处。而人的情感点要被激发出来,需要借助某种特定场合,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触景生情”。而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跟我们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入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第6课《我们神圣的国土》第二课时《好山好水好风光》教学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祖国的大好河山、名胜古迹,再配乐歌曲《大中国》让学生欣赏,学生在欣赏、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的过程中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就会被激发出来。只有学生对祖国河山产生热爱之情了,才有可能做到尊重自然、爱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由此可见,只有情感点被激发出来,德育点才会落到实处。
        (四)借助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传统文化、行为规范、法律常识、时事政治、地理历史、安全常识、少先队等教育内容。内容涉及面广、跨度大,若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重难点没办法突破,教学目标也就没办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信息技术具有图像、声音、文字、动画于一体的特点,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使教学内容变得直观、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感知、感悟和理解学习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例如在部编版一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15课《快乐过新年》这一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对新年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憧憬,了解世界各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借助网络上的资源,是没办法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只有通过播放世界各国人民庆祝新年的方式的视频让学生体验世界各国迎接新年的不同景象,才能激发学生对新年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憧憬。
        结束语:总之,作为教学一线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素养,努力提升自己,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优化,从而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实效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