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多角度引导学生质疑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4/1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4月   作者:谭茹兰
[导读]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质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法可以“成全”的,需要

谭茹兰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质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就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法可以“成全”的,需要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并长期训练持之以恒。
【关键词】小学语文;质疑问难;思维能力;多种方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4-209-01

        质疑问难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倡质疑问难,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正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学会自学的角度论述如何提高语文能力。
        一、要注重激发动机,使学生“想质疑问难”
        动机是推动进一步学习的直接心理因素,有了这股内动力,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钻”进教材里,“潜”入课文中,汲取更多更有益的营养。要重视激发学生的质疑动机,让他们尝到质疑带给自己学习的甜头,从而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要求,主动地“想质疑问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生动有趣、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激发学生潜在的质疑需要。"学问"二字很准确地概括了学习的规律。学而无问,不可能;学而不问,学生的知识就会流于表面,十分肤浅。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把问的功效、疑的价值作了很高的评价。 桥梁专家茅以升的教学方法就是先让学生提出自学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向他质疑,然后他组织学生展开研究、讨论,而他的许多科研课题就是从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中确定下来的。这一做法对笔者很有启发。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语文学习中,学习不应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应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并从中获得知识的意义过程。学习不应是依靠外部力量,而应通过学生自身的主动积极探索,加大内因的作用过程,从而促进由内向外的发展过程。而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于教师的教,教师的给,缺乏主动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二、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质疑问难的主人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是很敏感的,他们活泼大胆,富有探索精神,他们不愿意依样画葫芦,跟在人后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疑问"的产生,激起他们去追根究源的兴趣,推动着学生去探求知识、去发现一个新天地,解疑的过程又给予他们丰富的情绪体验,随着这些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持续和深入,如果教者有心,将会发现此时连学生的眼睛也会明亮有神--他们专心致志,而且心领神会,学有所得,成为学习语文的主人了。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相信学生,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正确地结合起来,辩证地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阅读、讨论、归纳问题等,使学生少走弯路,从多方面、多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就是注意了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在教学中,一般是内因起决定作用,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教育家孔子也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这"愤"、"悱"状态,可以由教师根据经验来猜测,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判断,与这些途径相比较,由学生质"疑",则更为直接、准确。课前学生的"疑"使教师实施启发式教学有的放矢,讲在点子上,启之能发;课后学生的"疑"有助于师生总结教与学的成果,或拾遗补缺,或启发学生举一反三,把学习行为延伸到课外。



        三、在预习中引导学生生疑,引导学生主动求解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的必不可少的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新课文含有很多新知识,如生字新词、优美段落、中心内容、写作方法等,都能给学生学习带来“问号”,都能促使学生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质疑习惯和能力,就会把新知作为过眼云烟,使预习有名无实。所以,我们要在预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把不懂的作记号,结合课文或利用工具思考、解决。如教学《草船借箭》时,虽然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他们互相讨论,互相交流,然后经过整理去易存难,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如下:①本课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做课题,而不用“诸葛亮借箭”或“草船受箭”做课题?②为什么诸葛亮敢说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③为什么诸葛亮要在第三天的四更时候才去取箭?④为什么诸葛亮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他和鲁肃“只管饮酒取乐”?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头掉过来?教学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主动在读中思考、议中化解这些问题,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疑解疑能力,提高思维参与度,促进有效学习。
        四、在重点处着力,引导学生设疑推导
        现行语文教材,课文篇幅都较长,如果没有重点教学,或抓不住重点教学,就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更不能发展思维。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新课标很好地驾驭教材,研读课文,确定好教学重难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有的放矢,步步到位。学生教材有个特点,即课文很多中心句,我们如果能找到,抓住这句着力,引导学生设疑推导,就能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因为中心句不仅能概括全文中心内容,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还与课文的各部分关系十分密切,往往能串联全篇课文,从而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如《金色的鱼钩》中有一句指导员说的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句话的容量大,课文的整个情节都围绕他展开的。学习此句时学生提出:为什么称老班长是“上级”、“保姆”、“勤务员”?这个问题很大,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学。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上级”、“保姆”、“勤务员”的本意,明确老班长在过草地时肩负着什么任务?在草地那种特定的环境中老班长是怎样完成他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老班长的具体言行。他到处找野菜、挖草根,洗衣服,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做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而自己却忍饥挨饿,还不许告诉别人,用实际行动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三个病号,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最后让学生透过老班长外表的描述,体会他舍己救人,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的内心世界,经过层层推理,使学生把对老班长的认识从表面深化到实质。
        五、从难点上突破,引导学生质疑释难
        难点,即超越了学生现有思维,中间存有跨度思维,甚至需要跳跃性思维。在突破难点上,就需要教师铺桥搭梯,引导学生步步思考、渐次深入、慢慢释难。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着重写了大榕树的长势,引导学生弄清榕树的位置、大小、形状,仔细体会课文生动、形象的描写,告诉学生这是静态的描写,并让学生在朗读时体会作者是怎样写事物静态的。阅读课文后学生还不太明白,提出几个问题:①写榕树的这部分是静态描写,为什么用了“生根”、“垂到”、“伸进”、“卧”等动词?②课文中描写榕树静态的顺序是由远及从近,为什么写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时又写:“……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把远景写在近景中?这些问题的难度较大,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中具体描写榕树长势的句子,先总结出榕树大而美的特点,再品味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更巧妙、形象地描绘榕树的千姿百态。经过指点,学生摸准思路,自己解决了难点,享受到了质疑解疑的成功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刻不容缓。语文教学要真正担负起奠基义务,就要运用多种方法努力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习惯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有自学能力的人、有创新能力之人,才能在未来社会立于不败之地。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为他们播下质疑的种子,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新华.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2019(35):90.
[2]汪裕海.在质疑中进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9(12):171.
[3]范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9(10):188.
[4]耿自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探寻[J].读写算,2019(28):1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