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清
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 内一科 四川成都 610200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应用于重症哮喘患者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9.6-2020.6收入的120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均40例,给予其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高剂量组(97.50%)比中剂量组(87.50%)及低剂量组(77.50%)高(P<0.05);在炎性因子表达情况上,治疗前三组表达基本一致(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表达情况明显优于中、低剂量组(P<0.05)。结论 高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重症哮喘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表达影响最为明显。
【关键词】治疗效果;炎性因子;重症哮喘;甲泼尼龙琥珀酸钠
哮喘是由于遗传及环境因素影响引发的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以气道发生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而重症哮喘指哮喘严重发作,经常规治疗难以改善,病情持续恶化或伴严重并发症,患者可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呼吸衰竭等症状,甚至死亡[1]。目前临床对于重症哮喘除吸氧等一般治疗方式外,主要应用药物治疗,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治疗重症哮喘常用药物,但临床对于其使用剂量尚未达成统一标准。本研究中,为探究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应用于重症哮喘患者的效果,特展开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9.6-2020.6收入的120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均40例,全部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高剂量组中男女各22、18例,平均年龄(43.24±6.31)岁;中剂量组中男女各23、17例,平均年龄(42.67±6.13)岁;低剂量组中男女各24、16例,平均年龄(43.71±5.89)岁。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数据呈正态分布,可行比对(P>0.05)。
1.2方法
除吸氧、应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外,给予Pfizer Manufacturing Belgium NV生产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批号:H20080285;规格:0.5g)静脉滴注,高、中、低剂量组用量分别为6-8mg/(kg·d)、2-4mg/(kg·d)及1-1.5mg/(kg·d),持续治疗3-5d。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疗效判定依据为:显效:肺部啰音明显改善,气喘等症状消失;有效,肺部啰音减弱,各症状有所好转;无效,各症状及肺部啰音均无明显变化。计算治疗有效率,公式为:(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5d后炎性因子表达情况变化,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效果比较
在治疗总有效率上,高剂量组(97.50%)比中剂量组(87.50%)及低剂量组(77.50%)高(P<0.05),见下表1。
3 讨论
重症哮喘患者由于气道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阻力明显上升,吸入气体及血流在肺部分布不均,出现低氧血症,而呼吸机疲劳、通气功能受损可诱发呼吸困难,缺氧、酸中毒及心肺功能相互作用可引发心血管受损,最终引起患者死亡[2]。
糖皮质激素是重症哮喘首选药物,能快速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减少其它药物应用,给药途径包括、吸入给药、口服给药及静脉给药,吸入方式给药可以减少药物使用剂量、增强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但重症哮喘患者发作时气道广泛痉挛,吸入方式给药效果较差,因此对其一般采用静脉给药方式[3]。本研究中,通过分别给予三组不同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比较治疗效果发现,高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重症哮喘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表达影响最为明显。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能够在哮喘发作时抑制多种炎性细胞活性,降低血管渗透作用,增强呼吸道纤毛及黏液清除功能,因此其可降低气道炎性反应、缓解症状减少外界病菌对患者影响,而以上效果随使用剂量增加而上升,因此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4]。
综上所述,高剂量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对重症哮喘患者疗效及炎性因子表达影响最为明显,但在临床应用中需考虑药物毒副作用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岸佳,丘敏,韩群英,?等.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琥珀钠对重症哮喘患者的疗效及毒副作用观察[J].河北医药,2017,39(10):1474-1476,1480.?
[2]孙娟,季娟娟.甲基强的松龙治疗重症哮喘并发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评价[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11):149-150,153.
[3]赵雅婷,张焕萍.糖皮质激素不同给药方式对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50(6):789-793.
[4]张西嫔,房夏玲,高娜, 等.不同剂量甲强龙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重症哮喘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4):850-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