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王妍丽 李秋萍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分级护理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方法:于我院急诊科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2月份入院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中选取98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针对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针对49例观察组患者在急诊分级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从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急救团队到达时间、护理质量评分指标予以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4例(28.56%);急救团队到达时间(2.94±1.24)min,护理质量评分(82.68±7.46)分;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例(6.12%);急救团队到达时间(1.03±0.45)min,护理质量评分(95.57±2.9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分级护理中,可有效缩短急救团队到达时间,提高整体护理水平。
关键词:风险管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急诊分级护理
前言: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属于危重病症。一般人体总失血量超过人体30%时会引发休克症状。若不及时加以急救,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常规护理相比急诊分级护理中风险管理方法,成效较小,且风险系数较高。本文于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的患者中,随机选取98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98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49例,性别:男/女=22/27,年龄(53.45±2.45)岁,平均病程(4.46±1.46)h。观察组49例,性别:男/女=21/28,年龄(52.45±2.35)岁,平均病程(4.47±1.54)h。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患者确诊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患者亲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患者凝血功能异常;(2)患者肝肾功能异常;(3)患者患有脏器衰竭疾病。
1.3 方法
1.3.1 调查方法
针对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急诊科护理人员应在接收患者后对其进行止血操作,监测体征情况,为其建立呼吸通道,维持生命指标稳定。
针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分级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方法,其具体内容如下:
其一,组建风险管理小组,急诊科护理人员需在护士长领导下专门针对此类患者组建管理小组,提前学习护理知识,包括应急预案的实施方法等,之后加入到患者急诊护理与转运工作中。同时,还可从患者休克程度等级、潜在风险应急防控等方面逐层培训,提升护理人员专业性。
其二,实施风险科学评估,在急诊分级护理中,护理人员应结合每一种护理风险提出可行性建议。如导管脱落或移位风险的管理,可采用专人专管的方式,加强导管位置的看护。坠床风险管理要求护理人员始终围绕患者体位变化情况,确保患者转运过程中获得可靠的支撑力。呼吸梗阻风险管理,应定期清理患者口鼻腔分泌物,必要时予以吸痰,实现患者呼吸通畅。
1.3.2 评估方法
护理质量评分标准:从理论考核、实践操作、应急预案演练等三个部分分别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其分数比例为3:3:4,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整体护理质量更优。
1.4 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2)观察患者护理后急救团队到达时间与护理质量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使用t检验计量资料(),使用检验计数资料(%),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
对照组与观察组相比,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略高,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P <0.05 <0.05
3 讨论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在发病后,机体循环血容量极速降低,促使体内组织无法进行正常的血液循环,从而引起机体代偿性失调。此类患者多由于遭受外界剧烈冲击,致使身体脏器出现出血病症。从以往常规急诊护理中可发现:急诊科室急救速度较慢,且易发生不良事件,患者常遭受较高的护理风险。而急诊分级护理中的风险管理既能保障患者急救安全,又能为其提供预后护理,由此实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经由观察组相关数据: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3例(6.12%);急救团队到达时间(1.03±0.45)min,护理质量评分(95.57±2.94)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证实风险管理在急诊分级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导管脱落、呼吸梗阻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保证失血性休克患者得到快速急救,实现休克病症优良改善。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诊分级护理中有着显著的应用价值,可适当优化护理效果,增加急救成功率。故而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作者简介:姓名:王娟(1989.09--);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安阳,学历:本科;现有职称:护师;研究方向:急诊医学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