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月11期   作者:黄倩 张涛通讯作者 曲艳 李龙芳 张丽红
[导读] 在临床中,急性胸痛也是比较常见的,患者的胸痛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疾病,这些疾病需要最短时间内进行诊断治疗,如果不能尽快确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就会随时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
黄倩  张涛通讯作者 曲艳  李龙芳  张丽红
(昆明市延安医院呈贡医院 呈贡区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 要:在临床中,急性胸痛也是比较常见的,患者的胸痛可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肺动脉栓塞等严重疾病,这些疾病需要最短时间内进行诊断治疗,如果不能尽快确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就会随时给患者的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为确保急性胸痛患者能够获得快速及时诊断与治疗,使高危胸痛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专家学者逐渐把关注点放在了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上。本文将从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的现状、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模式。
关键词:区域协同  胸痛急救    模式   绿色通道
   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模式旨在以急性心肌梗塞为代表性疾病的区域性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模式;通过这个模式实现院前急救系统以及区域医院之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通过快速准确的多学科合作、诊断和危险评估,使医生能够最短时间诊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同时对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高危胸痛患者准确筛查出来,避免或减少误诊、漏诊和过度诊等医疗问题,通过多方面多渠道进行规范化处置,使患者的临床预后能够更好改善。对于急性胸痛患者的救治,在发病初期到诊治不能局限医院范围,需要整个行政区域的系统配合,这就需要建立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
1.我国急性胸痛救治的现状
  急性胸痛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肺栓塞,主动脉夹层,张力性气胸等高危疾病,以及胃食管反流病,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等低危疾病,急性胸痛病因繁多并且病情严重损害极大。近些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凸显,心血管疾病迅速增加,所以急性胸痛患者急诊就诊的人数逐年攀升。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急诊胸痛患者的数量高达500万人以上,占急诊就诊的5.3%左右,占内科急诊的5%~20%。急性胸痛病致死致残率十分高,在我国心衰患者中有50%左右是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患者心衰将导致生活质量降低以及医疗负担剧增[1]。所以,由于急性胸痛致死致残率高,发病率高,医疗费用也十分高,已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
2.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在急诊科常见病急性胸痛症状中,急性胸痛的鉴别诊断还没有规范程序,同时治疗不足以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过度治疗,医疗资源不合理应用,误诊及病死率高等现象时有发生,医疗质量管理的难度十分大,这是医疗卫生工作重视与加强重点之一[2]。为此我院通过当前的信息技术以及我院实际,构建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模式。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模式是急救医学发展的最新模式,是胸痛疾病最先进的信息网络化相结合,同时也是急救医疗移动物联网具体实践,使胸痛中心专家实现远程急救现场进行实时诊疗指导,从而使远程或基层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模式的应用将改变院前急救的理念,改变了传统患者到达医院后才开始抢救的现状,使急救措施以及术前准备在救护车上实施,进而大大缩短到达医院前患者球囊扩张的时间,为患者诊断与治疗提供争取了时间。
通过与基层医院建立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是根据各自实际条件自发无行政因素,这样使我院的技术品牌和医院文化得以输出,同时使基层医院的尤其是贫困地区医疗条件、卫生服务能力等急救技术得到大大提升,这样能够更好为当地群众提供服务。
3.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建设
3.1建立健全多学科团队
根据我院出台的相关文件,建立健全胸痛中心的领导组织机构和相关组织职责,建设多学科协作组织团队。院长负责医院胸痛中心,由党办、总务科、急诊科、胸外科、消化内科以及检验科等科室部门参与,依照《中国胸痛中心建设认证标准》动员全院医护人员参与[3]。
 
3.2缩短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时间
医院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胸痛中心严格按照先救治、后收费的救治准则,开通急救绿色通道;采取优化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整个流程:患者症状出现→拨打120→启动院前急救系统→急救车到来→首次医疗接触→首份心电图→心电图确诊→传输心电图到胸痛中心→院内快速检测肌钙蛋白从抽血到获取→导管室激活时间等等环节持续改进,使之达到中国胸痛中心建设标准[4]。
 
 
 
 
3.3  建设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
为使急性胸痛区域协同诊疗能够快速转运,缩短救治时间进而降低患者死亡率,同时使区域整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尤为重要。为此我院与省急救中心签署网络医院合作协议及医院与急救中心联合救治胸痛患者协议书,成立院前急救网络站,服从省急救中心统一调度、质量控制、监管考核,优先调派我院急救车辆转送急救胸痛患者,优先调派区域内急救车辆完成我院急性胸痛患者的转运;与两所具备24小时PCI能力的上级医院签署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网络建设合作协议、急性胸痛患者联合救治协议;与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署胸痛中心建立协作医院协议书,急性胸痛患者双向转诊合作协议,以我院为枢纽,通过院前急救网络串联,构建区域内急性胸痛患者救治的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区域内急性胸痛患者提供高效、快捷、规范、流程化的服务,有效缩短胸痛患者的总缺血时间,提高救治效率,减少致死、至残率,改善预后及生存质量,真正诠释“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3.4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的网络体系建设
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是双方自发的行为,所以我院在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网络建设的选择上要求规范管理、合作意愿强的上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院利用区域协同医疗资源优势、信息互联互通优势、院前急救优势,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急性STEMI患者第一时间绕行我院,送达PCI协作医院后绕行急诊科,绕行心脏内科CCU病房,直接送达导管室,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三绕行”,这也是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建设的意义所在[5]。
3.5加强全员培训,确保胸痛中心高效运转
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的建设是一个涉及部门多、学科多共同协作的高效区域整合体。所以,医院相关部门和学科需要对急性胸痛诊治过程及相关的标准与流程。只有通过系统的培训才能达到这一的标准,主要对胸痛中心基本概念、目的、运行机制、心肺复苏以及应急呼叫流程等进行培训,同时进行相关知识考核,使胸痛中心工作顺利、高效的运行。
3.6普及公众教育,加强健康宣教
我国大多数人急救训练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十分缺乏,所以群众对急救及健康基本知识十分缺乏,这也是急性心梗的发病率明显增加、求救时间延迟、死亡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胸痛中心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社区急救和健康教育规划,通过社区、学校以及社区医院等场所进行宣传,为居民提供体检、义诊服务以及可不材料,同时结合当前的媒介进行宣教。这也对群众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缩短高危胸痛的救治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减少患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我院区域协同胸痛急救中心模式的建设,对提高胸痛患者治疗效率有重要的效用。并根据专家核查意见完善各项流程和管理制度,为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区域协同救治以及促进持续质量改进,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市百姓身心健康做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英金.依托型急救中心模式下急诊胸痛中心建设对急性STEMI患者的影响[J].福建医科大学.2019-5-1
[2]周欣荣,赵倩等.胸痛中心管理模式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术前救治效率的影响[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8(12)
[3]王召义.对胸痛中心建设下STEMI管理的质量控制分析[D]. 遵义医科大学 2020
[4]崔凤至,弓婷婷,刘建华,袁庆海,田新华.  胸痛三联征“一站式”检查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08)
 
[5]吴勇,马莉.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急救网络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 2015年09期 第11-13
 
课题来源:昆明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十百千工程“区域协同胸痛急救技术中心”项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