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月12期   作者:郑冬梅
[导读]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血脉的延续。
郑冬梅
(遂宁市中医院;四川遂宁629000)
新生儿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血脉的延续。然而新生儿机体抵抗力较差,皮肤娇嫩,这容易导致护理过程出现一些潜在的差错问题,护理差错的发生,会对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及生长发育造成巨大威胁,影响新生儿预后。因此在新生儿护理中,需明确新生儿护理中的风险事件,制定并且实施科学有效的防范对策,以给予新生儿提供积极正确的护理,继而提高新生儿护理质量。
一、新生儿特点及其关注要点
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满 28 天的婴儿。为了更好地护理新生儿 , 应对新生儿的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和识别。新生儿初期皮肤是粉红色的 , 之后新生儿一般会因为短暂性生理性黄疸导致皮肤呈现黄色。黄疸期结束后,新生儿仍旧处于易于损伤阶段,免疫系统非常脆弱,细菌易于侵入感染,该时期新生儿易于出现脓包等。新生儿在初期会因为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出现短暂性呼吸缓慢甚至暂停情况,这种情况属于正常情况,之后会出现呼吸稳定,应持续对新生儿的呼吸情况进行关注,无异常时,可终止观察,若出现呼吸急促甚至面色异常,应及时就医。新生儿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 120-140 次 , 体温一般介于 36-37℃,但是因为体温调节控制系统的发育待完善,也会出现波动,也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出现波动,因此室内温度的控制应着重留意,防止新生儿因此产生不适。
新生儿出生初期体重会出现较大波动,这是因为新生儿刚开始脱离母体,出现因新陈代谢增大以及排泄、呼吸等损失水分导致体重减轻,持续时间大约在一周内。新生儿初期会出现溢奶现象,这是因为新生儿胃容量小,此时应以多次少量喂养为宜,两周内新生儿胃容量会逐渐增大。新生儿的粪便颜色也是衡量新生儿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新生儿一般出生粪便呈黏稠糊状的深绿色或者黑色,之后颜色逐渐变浅,一般 4-5 天会出现正常的黄色,对于新生儿的护理应持续关注粪便的异常,以便第一时间得知新生儿的健康情况。
二、新生儿护理风险分析
1.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针对新生儿,护理实施上需更加细致,实际的护理过程要予以患者进行持续 24h 的监护。持续的护理与监测的工作量很大,实际的护理中如果医院配置的人力资源不足,会使护理人员处在持续轮班的状况,这样会大大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在长时间的护理过程,也会使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下降,身心疲惫,这使得护理细节容易被忽视。
2.专科护理制度不健全
针对新生儿护理,需要制定科学的制度。然而实际上很多的医院的专科制度并不完善,且制度也陈旧,具体常表现为对护理人员的安排缺乏灵活;护理人员间的换班制度不协调;护理制度陈旧缺乏创新;护患沟通不到位等。以上的制度不健全问题的出现,会使的实际护理中风险事件难以彻底规避,继而增加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3.患儿自身情况不佳
新生儿自主活动不受控制,常会不自觉的活动手脚,这样容易使护理人员在操作中出现风险事件,如在新生儿的护理中,不及时更换血氧探头位置,可导致局部皮肤受压时间增加,长时间皮肤压迫会增加血流不畅情况的发生率。新生儿的免疫力较差,容易受感染,如长时间不换尿布容易刺激患儿娇嫩的皮肤,引起红臀;此外新生儿不分时间在纸尿裤中排便,会对新生儿的皮肤产生刺激,继而引发感染情况。部分新生儿状况特殊,一些体弱、患遗传病及早产患儿不可通过有效沟通传递自身状况,常用肢体活动表述不良反应,这增加护理人员的操作难度,继而使护理风险发生率提高。
三、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新生儿的护理风险主要来源于医护团队、医疗环境、卫生条件等,对于新生儿护理的风险防范首要在于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护理团队的建立是良好护理工作的开展的基石,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有序进行的有效保障。
1.建立优质的护理团队
护理团队的建立应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护理人员的护理意识和责任心,这是保障护理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新生儿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关注和重视的基础。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工作规范和护理人员管理规范是保障新生儿得到有效护理的基本保障。

制订护理常规和特殊情况操作规程 , 明确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会诊等制度 , 降低医疗护理风险系数 , 是新生儿得到有效护理的保障。
2.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护理技术水平
提高护理人员应有专业护理的技术水平,应制定科学的护理流程和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科学配置医护人员是护理工作开展的基础要求。规范的护理流程应建立在具有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的护理人员选取上,护理人员选取时应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综合知识、实际操作以及应急能力和责任心,并对其进行定期培训、考核,不断提高护理团队的综合意识和服务水平。护理团队应充分加强沟通,包括对内业务沟通和对外患者沟通,及时交接了解新生儿的情况,确保护理工作有交接、有跟踪、有治疗、有反馈。
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不仅有利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也同样有利于护理团队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良好的医护配合是提高医疗护理水平 , 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重要保证。护理人员作为护理工作的主体 , 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责任心是保障护患关系的重要基石。患者的主动配合是护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护患应相互理解 , 相互信任 , 缩短双方的距离。
4.规范护理记录
规范的护理记录是新生儿良好护理和诊治的重要依据,是能够真实再现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详细证据,能够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是提供正确有效诊治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同时也具有法律效应的。护理记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 记录不细致不完整、书写质量差、资料缺失、记录不严谨,由此导致的延误病情的情况时有发生。护理人员的护理记录的专业培训的检查非常重要,提高护理团队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 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是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应对风险举措,同时也是当今医疗科学飞速发展进程中对于护理团队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制定出科学且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为护理质量提升的保障。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完善的管理制度需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护理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护理会诊制度、安全护理查房制度等。通过以上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使护理风险系数大大降低,同时保证新生儿的健康,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的发生率。
6.加强医护人员的护理培训
扎实的理论及护理操作是保证新生儿护理质量的关键,因此需加强对相关医护人员的培训,借此让医护人员可充分的意识到护理理论及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2]。在具体针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中,主要是由医院具有丰富的新生儿护理工作经验的医师、护理人员为培训讲师,帮助医护人员充分掌握脐部护理、新生儿喂奶、尿布更换、新生儿沐浴、新生儿体温测量等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保证新生儿的安全与健康。此外护理人员还需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法律意识与防范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培训一段时间后,医院要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使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综合素养得以提高,为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提供保障。
7.改善环境
主要针对科室环境进行改善。 医院各个科室的空间都是有限的, 由于新生儿科室的可用空间有局限性而且布局欠合理, 所以对儿科室环境的改善是势在必行的, 护理人员应该每天定期对新生儿科进行通风以及对室内物品进行消毒。 并且由科室管理人员定期对科室进行检查和检测, 检查护理人员在进入新生儿科室时是否洗手、带帽和戴口罩; 检查护理人员是否重视新生儿的卫生情况, 比如对新生儿贴身物品( 奶瓶、奶嘴、床罩、被单) 的清洗及对其高温高压地灭菌, 如果对其检查发现有不合格, 将会及时进行原因分析和修改, 一直使其符合标准为止。
结语
总之,新生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受患儿年龄小、病情发展迅速、语言及行为功能缺乏等因素影响,常导致患儿容易发生很多的护理风险事件。因此新生儿科室需结合常见的护理风险隐私,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范策略,以降低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新生儿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1]李潇佳.新生儿室潜在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004(001):P.173-176.[2]王颖.新生儿病区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J].饮食保健,2018,5(36):201-202.[3]李燕芝.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22):142,144.[4]寇雅娴.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探讨[J].养生保健指南,2016,(48):1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