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1月11期   作者:朱琳璐
[导读] 研究中老年体检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情况。
 
朱琳璐
(南京市栖霞区仙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的:研究中老年体检人群的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情况。方法:在本文研究中将中老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500例就诊时间在2019年度1月-2020年度6月,使用常规超声对受检者实施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筛查,分析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相关因素。结果:根据不同年龄实施分组,一共具有五组、每组100例,在40-49岁组中检出16例、所占比为16.00%;50-59岁组中检出32例、所占比为32.00%;在60-69岁组中、检出40例、所占比为40.00%;在70-79岁组中检出60例、所占比为60.00%;在年龄大于或者等于80岁组中、检出70例、所占比为70.00%,不同年龄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具有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不断增加(P<0.05)。而通过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在中老年人群中,除了年龄以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不断增加,除了年龄为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
【关键词】:中老年体检人群;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影响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不断增加,一般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在血管疾病中十分常见。医学研究显示,在发病早期患者伴有颈动脉内膜增厚情况,通过实施超声检查,能准确评估患者斑块类型。缺血性脑卒中在丛林具有极高致残风险、复发风险、发病风险、病死风险,现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疾病的重要之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疾病的发生主要原因[1-3]。因此,本次研究对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在本文研究中将中老年体检人群作为研究对象,500例就诊时间在2019年度1月-2020年度6月,使用常规超声对受检者实施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筛查,分析颈动脉斑块流行病学特点、相关因素。纳入标准:受检者实施颈动脉常规检查。排除标准:资料不完整。男300例、女200例;年龄范围40岁-89岁内,500例受检者平均年龄(60.21±1.27)岁。
1.2方法
常规超声诊断,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型号为PHILIPS  CV650,探头选择高频类型,采用二维超声对受检者病灶大小、形态、部位、包膜、后方回声以及内部回声情况进行观察,将检查结果详细记录。常规超声判定标准为:1.斑块内出现大量以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2.薄纤维帽(<65um)、大的偏心性脂质坏死核心(>40%的斑块面积);3.血管内皮损害后,胶原暴露表面血栓形成;4.管腔狭窄,狭窄率>90%。次要诊断标准为:(1)斑块表面有结节样钙化;(2)血管内镜下亮黄色斑块;(3)斑块内出血,新生血管形成;(4)血管内皮功能障碍;(5)血管正性重构[4]。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不同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
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SPSS27.0统计学软件实施分析,研究数据中的(T检验的方式、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数据中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析不同年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
根据不同年龄实施分组,一共具有五组、每组100例,在40-49岁组中检出16例、所占比为16.00%;50-59岁组中检出32例、所占比为32.00%;在60-69岁组中、检出40例、所占比为40.00%;在70-79岁组中检出60例、所占比为60.00%;在年龄大于或者等于80岁组中、检出70例、所占比为70.00%,不同年龄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具有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不断增加(P<0.05),见表1所示。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也是引起急性脑血管病的因素,而人体斑块稳定性和组成成分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易损斑块也被称之为不稳定斑块,同时也是脑血管和冠脉病变的主要基础和最初环节[5-6],颈动脉粥样斑块分为易损斑块(即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前者是脑缺血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部分学者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程度与同侧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狭窄程度在70%以上的患者卒中率的发生可高达10%~18%,除超声及造影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能狭窄本身可以引起远端的低灌注,但造成的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增加斑块表面纤维帽的应切力,降低斑块的稳定性。在实际的发病过程中,患者往往会有着病理新生血管,其和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7]。
常规超声是指二维超声,通过将应用在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损伤患者诊断中,其检出情况不佳,从而导致应用受到显著。而目前超声造影在临床广泛应用,能弥补超声的不足之处,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通过实施超声,能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进行有效评估,且具有较高的可行性。,能够较好的分析新生血管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超声技术操作简单方便,而且直观,能对斑块形态进行有效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其常见的发病机制以及危险因素与脑血管和冠心病十分相似。颈动脉由于受到解剖位置的印象,能够利于人体的观察,同时该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能够直接反映人体的全身动脉硬化情况,能够利于早期发现疾病。此外,有研究发现,对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发生脑血管风险较高,而通过加强监测工作,能够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得以降低。
本研究中不同年龄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具有显著的差异,分别为16.00%、32.00%、40.00%、61.00%、70.00%,而40-49岁组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较低、为16.00%,由此证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受检者年龄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当受检者年龄越高、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发生率不断增加,主要是由于动脉壁结构发生一定变化,导致人体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加,使颈动脉变僵、颈动脉变厚,并且多数中老年人伴有多种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上述疾病容易导致人体血管内皮造成损伤,引起功能障碍以及结构异常情况,导致人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和人体的年龄具有密切相关性,受到环境因素、不同地域等因素影响,同时研究病例数量较少,上述结论的可靠性还需要采用数据证实,可进一步进行研究。
 
经研究表明,根据不同年龄实施分组,一共具有五组、每组100例,在40-49岁组中检出16例、所占比为16.00%;50-59岁组中检出32例、所占比为32.00%;在60-69岁组中、检出40例、所占比为40.00%;在70-79岁组中检出60例、所占比为60.00%;在年龄大于或者等于80岁组中、检出70例、所占比为70.00%,不同年龄的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具有差异,而随着年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也不断增加(P<0.05)。
而通过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糖尿病为代谢紊乱性疾病,患者伴有多组织器官功能和结构改变,最终导致多脏器衰竭和损害,而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能间接通过对代谢的危险因素,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高脂血症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的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持续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若高血压长时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容易导致人体动脉血管内膜损伤增生,同时导致人体管腔受损,也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病理基础。
综上所述,动脉粥样硬化在中老年人群中十分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不断增加,除了年龄为独立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素。
【参考文献】:
[1]李新建.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中老年人群体检中的价值[J].糖尿病天地,2020,17(8):111-112.
[2]赵修敏.颈动脉彩超检查方法在疗养院中老年人群健康体检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4):274.
[3]王荣.中老年体检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分布特点及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57):97-98.
[4]王学民,穆婷婷,于飞.高频彩超应用于颈动脉斑块筛查中的体会[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3):221-222.
[5]李斌儒,李媛媛,张勇, 等.中老年人群不同肥胖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J].人民军医,2020,63(1):55-58.
[6]张丽,吴成忠,高永生, 等.中老年人群腰臀比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7,33(8):677-680.
[7]夏婷,李娟生,蒲宏全, 等.中老年人群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性及其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22-34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