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瑞仙
(苏州市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沧浪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目的:评估社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社区医疗机构(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30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150例,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行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将两组患者的管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的发生率(0.00%)小于对照组(3.95%),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注射皮肤硬结、伤口红肿、拔牙后肿痛明显)诊疗护理隐患发生率(0.67%)小于对照组(6.67%),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率和诊疗护理隐患率,值得在社区医疗结构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社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
社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的实施效果对于降低院内感染具有重要价值,为评价社区医疗结构应用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的实施成果,选择我社区300例患者开展调查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此次研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将社区医疗结构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就诊的30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150例/组,接受常规管理的小组命名为对照组,接受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的小组命名为观察组。对照组,男性和女性各为77例、73例;年龄范围在12岁~79岁,均值(46.94±9.63)岁。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各为73例、77例;年龄范围在14岁~82岁,均值(46.58±9.55)岁。两组患者的资料相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管理,观察组行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首先,制定院内感染质量控制考核量表,其中包括职业防护情况、组织管理情况、环境制度、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技术落实情况等。其次,完善医院感染的管理体系,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团队,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相关组织架构进行任命,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感染管控网络。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管控制度,把医院感染控制纳入诊疗护理工作的细节,有明确的责任确保措施的落实。最后,换药室、输液注射室、检验科、口腔科和中医科这些做有创操作的科室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更好地监测和处理,并由院感专员定期监测并纠正是否存在和潜在地风险。
1.3 观察指标
(1)计算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2)计算两组患者诊疗护理隐患发生率,包括注射皮肤硬结、拔牙后肿痛明显、伤口红肿、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3.0)进行统计核算,(%)表示院内感染发生率、诊疗护理隐患发生率,组间差异性以卡方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 计算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
观察组未出现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00%。对照组,出现6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3.95%。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相比,(X2=6.0411,P=0.0139)存在统计学意义。
2.2 计算两组患者护理隐患发生率
观察组诊疗护理隐患发生率(包括医疗垃圾处理不规范、注射皮肤硬结、伤口红肿、拔牙后肿痛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诊疗护理隐患发生率相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医疗机构是人群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而社区医院基础条件相对简陋,很容易引起医院感染,甚至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院内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患者安全、医疗成本和费用的重要因素,加强院内感染的诊疗护理操作管理势在必行。
社区医疗机构的所有医务人员都需要根据医院感染控制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控制的绩效标准。所谓的绩效管理,是指机构管理者为实现战略目标,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来提高机构员工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绩效而进行的系统的管理活动和手段[1-2]。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的计划、改进、执行、反馈、评价等系统管理活动,实现绩效过程中各要素的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以及机构各项战略目标的构建和分解,是将绩效纳入每个日常管理目标的控制活动,是一种激励员工绩效不断提高、修订和最终实现机构统一战略目标的评价管理活动[3-4]。社区医疗机构的管理要跟上医院感染的发展进程和动态变化,组织和领导各部门人员对医院感染预防管理质量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检查,实现规范化、程序化管理。指导医务人员准确掌握各种医疗器械的无菌操作技术、物品清洁消毒方法,严格遵守有创操作规程,防止病原微生物传播,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达到控制院内感染的目的。绩效考核中,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改善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无菌技术操作等方面来降低院内感染率和诊疗护理隐患率,运用合理的薪酬和奖金制度,更好地吸引留住医务人员,激励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5]。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正确使用无菌技术,不仅可以预防患者感染,而且可以预防医务人员自身受到感染风险、自我保护等。
据此次研究数据得出,观察组的院内感染发生率、诊疗护理隐患发生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社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实施效果显著,值得在社区医疗结构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禹静.探讨社区医疗机构院内感染控制绩效管理实施效果[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23):175.
[2]王燕.改进DEMATEL算法在医院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20,44(7):129-135.
[3]陈华清,沈鸣雁,邵华伟, 等.基于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标准的烧伤科医院内感染管理实践[J].中华烧伤杂志,2020,36(6):488-492.
[4]顾华芳,吴丽钧.感染控制管理措施后对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感染的影响[J].国际感染病学(电子版),2020,9(1):101-102.
[5]阳竞.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发生现状并提出管理对策[J].心理医生,2018,24(11):349-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