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鄂公立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舆论导向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12月12期   作者:吴玉桥
[导读] 2020年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突然爆发开来,并大有扩散蔓延之势。
 吴玉桥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济南250012)
2020年初,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突然爆发开来,并大有扩散蔓延之势。国内各家公立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迅速组建各省援鄂医疗队,第一时间驰援武汉。援鄂公立医院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核心力量,同时对于疫情的新闻报道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着重从引导社会公众舆论的角度,浅析援鄂公立医院在疫情报道中的新闻宣传工作机制。
一、掌握权威信源,第一时间准确发声。
“事实是新闻的本源,新闻要有事实根据。新闻无论其内容和形式都离不开事实。从内容上说,新闻必须是以事实为根据的真实的信息;从形式上说,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注释: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新闻的报道与发布必须以事实作为依托,真实性是新闻最为本质的要求。而时新性是考量新闻存在与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新闻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际效果都要以“新”为衡量的准绳,只有新近发生的对于事实的报道才能为受众所认知,并在众多信息纷繁复杂的流动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在广阔的舆论场域内传播发酵。
援鄂公立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占据着关键的地位,它们是抗击疫情的核心力量,是社会媒体关注的焦点。同时,它们也是疫情新闻报道的权威信源,掌握着最为新鲜真实的信息资源,可以说,第一时间真实准确的发声既是它们的权利,也成为了它们义不容辞的义务。
援鄂公立医院建立前线后方统一联动机制,前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记录下具有新闻价值的原始素材,并利用宝贵的休息时间及时准确地将新闻素材整理汇总发回医院后方。医院宣传部门作为掌握并发布医院新闻的“加工厂”与“扩音站”,以专业的新闻理念与方式方法通过采写处理,在医院宣传平台上第一时间发布一线权威新闻信息,向社会公众真实准确的传递出援鄂医护人员在抗疫前线的动态与声音。
多家援鄂公立医院在其官方媒体宣传平台上开设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专区,持续向医院受众群体发声。其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其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开设了抗击疫情专栏,包括【阻击疫情,齐鲁医院在行动】、【“战疫”手记】、【两地书】、【时刻听从党召唤】、【“疫”事“医”议】、【逆行者言】、【致最美逆行者】、【战“疫”图“话”】、【媒体摘编】、【口碑·金杯】等十个栏目,具体内容涵盖了援鄂一线的动态报道和前线医务人员的所见所闻、援鄂期间一线医务人员与其后方家属的互动心声、医院后方所做的保障工作以及为前线医务人员送去的祝福等。援鄂公立医院借助自身媒体平台的传播覆盖范围,权威高效的发布信息,从而形成了矩阵式传播效果,为主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流媒体关注,持续提升舆论引导。
在当下,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闻媒体依靠其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天然特性,与社会舆论的产生与发展紧密相连,并在各个关节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闻界也许不能经常成功地告诉人们持什么观点,但它能极其成功地告诉读者应该考虑些什么问题。”[ [美]库恩:《新闻界与外交政策》,转引自张永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①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②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张永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新闻媒体精细严密的议程设置对引发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而通过对热点新闻持续不断的报道,并在报道中运用“用事实说话”的方式,直接或间接的传递意见、表达观点,进而引导社会舆论的走向。
国内主流新闻媒体相比一般性新闻媒体、自媒体来说,具备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强的公信力,在引发社会关注、引导社会舆论上有着更深层次的影响。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主流媒体对有关疫情的信息进行层层筛选和过滤,通过新闻手段深加工,突出重要的新闻信息,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在舆论场域传播扩散。

能够成为主流媒体精心设置的议程内容必须具备真实性、时效性和权威性,而这些特质都汇聚于奋战在抗疫一线援鄂公立医院医疗队的身上,它们代表国家掌握着权威信源,有着天然的话语资源优势,能够定义、解释主流媒体所设置的议程内容。
例如,自2020年1月27日起,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推出特别节目《共同战“疫”》,在央视各媒体平台同步播出,24小时不间断直击抗疫一线。2月11日起,《新闻联播》推出《一线抗疫群英谱》专题节目,持续报道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援鄂公立医院的医护人员直面疫情、迎难而上犹如英雄般的举动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现的淋漓尽致。
2020年2月9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医疗队和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在武汉机场同期抵达,素有“西华西”、“东齐鲁”之称,渊源颇深的两支国家级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相互问候、相互加油打气,为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携手逆行相遇于此。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援鄂医疗队的一名医护人员用手机录制成小视频,记录下了这令人感动的瞬间。而这段珍贵的小视频通过前线后方医护人员与医院宣传部门的共同传播,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点击量持续攀高直至过亿,引发主流媒体的关注。2月10日,央视《新闻联播》在《尽锐出战 同心战疫情》的报道中播放了这段网上热传的小视频,进一步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递抗击疫情期间的国家正能量。3月17日,人民日报官方微信以《“山川”再遇,39天后》为题,报道了援鄂医疗队分批撤离武汉,山东、四川援鄂医疗队在武汉机场再相见,高喊“江湖再见”的场景,又一次感动了国人,而这条微信也轻松突破了10万+,持续不断提升社会舆论的关注热度。
三、传播医学知识,缓解公众恐慌情绪。
公众舆论的产生往往是现实社会中某一事态最初的、直接的表达形式,它未经组织自发形成,基于依托的事态发展走向一定程度上带有盲目与偏激的色彩。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初期,由于疫情起因还有待判定、疫情蔓延扩散的方式还有待甄别、疫情科学的治疗与防控方法尚需进一步探究,因此,社会公众产生了恐慌情绪,变异性的信息传播极易在此时出现。
例如2020年1月31日晚,有新闻发布“上海药物所、武汉病毒所联合发现中成药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这条新闻迅速引发公众关注,其热度也使其立即登上了微博热搜,随即全国各大药房的双黄连口服液在一夜之间被公众抢购一空。在此事件发生的第二天,众多权威媒体发布消息辟谣,其中权威卫生健康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发文“为什么不该用双黄连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文章解释了抑制与预防的区别,分析了“可抑制病毒”缺乏临床研究数据,指出了双黄连过去大量的不良反应证据,这才使公众冷静下来了解了事实的真相。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我们广泛普及疫情防控知识,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疫情,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疫情期间应承担起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疏导公众恐慌情绪的责任,在选择与发布信息时需要依托权威信源,这其中,援鄂公立医院是最为可靠的基石。
不论是援鄂一线的公立医院医护人员,还是在医院后方坐镇的相关专业的权威专家,都是新闻媒体采访的核心群体。他们掌握着抗击疫情的医学科学知识,有着丰富的医学经验,因此,他们给出的意见及建议可信度极高,社会公众也更加容易接受。同时,援鄂公立医院依托其自身的官方媒体平台发布科普内容与防疫信息,推送权威可信的防疫知识,引导社会公众科学的正视新冠肺炎疫情,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运用正确合理的方式方法防控疫情。
援鄂公立医院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凭借其自身官方媒体平台,通过前线后方联动机制,及时准确的发布权威新闻信息。主流媒体运用新闻手段将此类权威信息进行加工过滤,将精心设置的议程内容呈现给社会公众,从而起到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作用。传播医学科学知识,疏导公众恐慌情绪,也是援鄂公立医院与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不断增强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持续营造积极向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使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坚,夺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终的胜利。
注释: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
 [美]库恩:《新闻界与外交政策》,转引自张永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参考文献:
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张永华:《大众传播社会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