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分公司
摘要:在城市的高速发展进程中,市政道路设计结合“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地解决径流污染及城市内涝等问题。不同地区的市政道路海绵城市工程设计,应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城市道路建设
引言
市政道路对于城市居民出行来说是极为便利的。如果只是以传统观念建设会出现积水、水污染等问题,想要构建出绿色生态的市政道路,海绵城市理念的出现刚好可以满足生态需求。通过对道路材料以及透水系统、绿化带等方面进行合理优化,满足排水、储水的需求,这样也利于城市生态文明环境的改善,这是一个可以长久利用的优秀理念。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又称“水弹性城市”,具体含义是指城市处于雨季时,能够对雨水进行吸水、蓄水及渗水处理,防止城市内涝现象发生,这些蓄存起来的雨水在城市有用水需求时可以释放出来使用,充分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海绵城市材料的主要优势就是防滑、渗水和吸音,结合城市特点,科学合理的应用海绵城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在海绵城市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传统观念合理转变,城市建设中传统的道路建设基本采用硬化路面,这种建设如果遇上降雨量较大的天气,只能依靠渠道等排水设施实现排水效果,“末端集中”“快速排除”是这种排水设计的主要特点,也是导致出现城市内涝现象的主要原因。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必须将这种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转换,规划设计市政道路时要遵循“源头分散”“慢排缓释”的设计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到城市建设中来[1]。
2规划原则
2.1满足出行要求
海绵城市道路的规划设计基本要求即满足出行对交通的要求,这也是道路设计的关键问题。海绵城市路网的规划应建立完善的道路等级体系,主要有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城市主干道的规划设计应尽可能满足各方面的指标要求和LID功能。完善次干道和支路系统,疏解交通量,构建可持续发展、健康完善的道路体系。
2.2满足城市功能的要求
海绵城市道路路网作为城市发展的框架,其直接定义了城市功能和构造,反映了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城市的主干路和次干路划分城市的街道;可以通过次干路和支路划分街坊;可以通过环路划分城市中心区或郊区[2]。
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市政道路设计
3.1总体设计
市政道路的总体设计首先要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原则,综合考虑地形、地物、地质、水文和周边建设条件,科学划分道路要素(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绿化带等)的空间布局,统筹好道路平纵横相互关系及与周边环境协调关系,在分析论证现有排水系统的优劣势的基础上,构建完善的排水系统以供收集和排放雨水。
3.2车行道
现阶段,非透水性路面依旧是大部分城市车行道的主要应用手段,除了形成路面积水问题之外,这种路面严重影响地下水的正常供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如果将海绵城市的实际理念应用到实际中,透水性路面会大规模应用到车行道中,有效减少径流总量的同时,能够回补地下水。透水性路面的建设主要是利用将透水理清混凝土应用到上面层,非透水性材料应用到基础层和中下面层,在有效吸收路面积水的同时,避免雨水损害路基[3]。
3.3人行道
人行道如果同车行道相同,路面建设采用不透水材料,一旦下雨,人行道路面会出现严重的积水、湿滑等现象发生,对人行道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产生威胁。而海绵城市设计原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透水性材料是人行道铺建的主要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有效保证人行道在雨天环境下路面积水量较小,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路面的温度和湿度等指标进行科学有效的调节,也能够实现涵养地下水源的目的。
3.4透水系统的设计
透水系统设计是市政道路项目设计中不能忽视,不仅仅能够对道路结构中进行水污染治理,还可以解决积水等问题,符合海绵城市发展理念。在透水系统设计之前,需要对建设道路进行实地考察,检验是否存在透气性不好的问题,以及当地在大雨过程中的积水情况进行分析,将道路的污染源与径流分支进行查明,收集相关数据。此外,还要考虑成本问题,如果一个地区的地下水质污染严重,那么所需要的经济成本比较高,或者是人力成本比较高,这都是需要慎重的进行道路建设的地方。透水系统是与道路结构紧密相连的,主要的目的也只是使道路相对干净,透水性得到提高,在雨水来临时候污染物不会浮于表面。合理的预测污染范围,构思水资源二次利用的方向,避免水资源收集过程中被二次污染,排查隐患,制定预警目标,在水量过大时候也能够采取应急措施,海绵城市理念下对透水系统的设计是有必要的,也是促进城市道路建设的必由之路。
3.5绿化带
传统的绿化带设计是将路面设置成双向横坡,排水孔布设在道路两侧,直接把雨水排放至雨水管网中,绿化带是凸起的形式,一般都会高出道路一定距离。此方案可以更好地促进雨水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海绵城市理念下则是设计成下沉式绿地,两边略高于中心的浅碟形,并在侧石上设置开口,引导路面上的雨水汇流进入下沉式绿地内,从而达到雨水蓄存、渗透以及排放的目的。当雨水较多,超过了绿地的蓄存量时,多余的雨水会通过绿地内溢流设施的引导排入市政雨水排放系统中,在提升绿化带土壤利用率的同时可以降低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率。侧分带内应设溢流设施,如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或雨水口等;侧分带结构层外侧及底部应采取防渗措施,以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影响。同时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降水量大小、雨水分布状态等选择适应性强,涵养水源好,具备一定耐污染性、耐酸碱度的树木和植物等,以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效果[4]。
3.6对路缘石和雨水口的设计
路缘石在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中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主要分平缘石和立缘石,不同的作用带来不同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水流的走向,路缘石设计的位置比较好就可以发挥出奇的作用,也能够使雨水的流向速度减慢,让雨水不至于因为快速流动对土壤造成水土流失,使它们以平缓的姿态留到排入雨水口,促进水资源有更好的流动性,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构思好走向,对地势进行考察,争取设计出适合海绵城市理念的方案,促进市政道路建设的更加顺利。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路面的主要收集渠道就是雨水口,在设计位置之前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如今许多雨水口堵塞情况严重,这不仅是会导致雨水收集效率低,同时还会导致地面积水严重,引发涝灾。想要有效的解决这类问题,在选择雨水口位置时候就要慎重,也可以在传统雨水口上面安装拦截污染物的装置。另一方面,工作人员也要定期的进行排查,做到未雨绸缪。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随之加快,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城市排水问题比较严峻,雨季来临后,城市内涝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城市居民正常生活,甚至威胁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应对城市排水问题,我国正大力发展海绵城市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科学合理的运用海绵城市理念设计城市道路,有效解决城市排水问题,科学制定市政道路排水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陈瑞.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8):59-60.
[2]熊克芬.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24):121-122.
[3]费佳.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6):253.
[4]刘建波.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J].交通世界,2020(Z2):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