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21028119860403XXXX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建筑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建筑形式也月越来越多样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进步,但是与此同时也给建筑施工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框架结构施工是建筑工程当中的关键实施技术,对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以下本文将针对该种施工技术的要点进行简要阐述分析,以期为相关行业工作人员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所谓框架结构施工,实际上就是一种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原料,预制成各种轻质建筑结构,然后进行现场拼装使用的建筑施工方法。该技术比较适用于大面积结构建筑石宏和高层建筑施工,因为该类建筑的混凝土浇筑量往往比较大,配筋数量多,而且对于结构强度要求非常高,墙体施工则多采用填充施工技术,拆卸起来比较简单,空间支配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采用框架结构施工既可以满足其强度性能要求,又能提高结构施工的便捷度,优势十分突出。
1框架结构钢筋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1.1柱钢筋绑扎施工
柱钢筋施工是框架结构钢筋施工环节中的核心工艺内容,其技术应用要点主要如下:其一,在架设钢筋混凝土时,相邻模板之间应当保持45°夹角,钢筋的角度则应控制在与模板成90°直角的状态;其次,钢筋绑扎的接头需要最后在四个角的互交位置固定,且固定时必须对纵向杆和钢筋柱的稳定性进行重复确认,以确保钢筋绑扎的可靠度,绑扣应设置为八字形。
1.2梁钢筋绑扎施工
梁钢筋也是框架结构钢筋施工工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执行该部分施工操作的时候,应当先确定侧模板相邻箍筋之间的距离,准确进行箍筋定位,然后从主支撑位置开始,穿设安装钢棒以及主梁下方的弯曲钢筋,然后插入主次梁部分的垂直肋箍筋,其中要特别注意螺柱和附接支架部分的施工,必须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执行相关操作,并进行必要的检查验收,确保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扎肋。另外,梁架上面的纵向加强件,必须穿过中间点,且下部的穿透长度应当符合相关施工计时码表,对于出现重叠的箍筋钩,要在梁中进行适当便宜,如果是在主次梁中,还应填充一定的间隔物,以保证保护层原本的厚度,如果力杆为双排设计,可以在两层钢筋之间采用短钢筋材料。
1.3板的钢筋网绑扎施工
板钢筋网绑扎的施工环节相对较多,注意事项也比较多,具体主要有以下技术要点:其一,两排钢筋的交叉点应 固定在每个网点,且为了保证交叉口的强度,应采用交互式绑扎手法,但是需注意避免钢筋位移,如果是双向主肋的加强网,还应对所有的钢筋点位进行设定,双层钢筋网则应注意相邻绑扎点的线扭结按照八面体形状进行施工,防止钢筋网发生变形。此外,施工中还要加强对顶部负筋的注意,避免其被踩下,尤其是阳台、雨篷以及其他支腿板部分的负筋,应当仔细确认施工位置,防止后期因为施工位置误差而导致变形破损。
2框架结构模板工程施工技术要点
2.1定位标高施工
定位标高主要是使用水平仪和经纬仪,按照施工设计图纸的参数标准,对施工现场的位置进行测量确认,定义垂直轴以及水平轴,同时测量各位置高度,做好点位标记工作,以便为后续施工操作提供参考,减少施工误差问题的发生几率。需要注意是,定位标高施工必须保证全面性、严谨性以及系统性,并安排专人都整个过程的数据进行记录,这样才能保证后期施工的准确性。安装模板的时候,应着重加强对垂直度的控制,接头位置应使用水泥砂浆进行填充,防止溢出污泥,最后还要进行整体平直度检查,确保定位点的整齐性。
2.2基础模板安装
按照施工要求每天根据设计要求测量水平基准,使用平面标尺确定每条边线的参数,然后将标记放置在适当的位置,这将为后续基础模板安装工作提供保障,模板安装更具有稳定性,增加模板的强度使元件的承载能力加大。
2.3支撑体系施工
在支撑体系的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浇注重量,以有效控制振动强度,确保良好的坚固性。同时,模板操作也应便于拆卸。在另一个层面上,支撑系统应该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整个支撑系统,支柱是关键应力部件,选择合适的钢管材料以确保安装垂直度符合要求。脚手架在整个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水平连接中,经常使用三角形结构的剪刀支柱,并且发挥其稳定的作用,增加垫板的摩擦力。此外,模板防漏操作应按规定有序进行,以确保安装质量。
2.4模板的拆除
在拆除模板的时严格按照标准拆迁工作流程进行工作是必要的。在正常情况下,首先移除后续的载体部件,然后移除第一载体部件。拆下较小的部件,然后卸下负载较大的部件。首先拆下整体支撑部分,然后拆除方形木制模板部分。可在浇注后至少1 0小时将框架柱从侧模移除,并且塑料膜用于完全覆盖包装以获得保湿效果。现浇混凝土板和框架梁的拆除易受外部的影响。因此,应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将其除去,并且应严格控制拆除工作的进度,以防止在模板材料的有效转化中过早脱模。
3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和振捣施工技术要点
如果框架梁的实际高度超过50厘米,应严格控制涂层方法,严格控制每层的厚度,不应超过30厘米。为了确保结构稳定性,需要进行二次振动并按压2至3次。首先,在浇注混凝土并用木棒粗略地压平之后,通过振动器等使板和载体振动,然后使力变平。当表面水分消失时,开始第二次振动,进行整平,并进行第一次挤压操作。第二次挤压以约半小时的间隔进行。强度高于第一次压缩,然后开始初始冷凝状态。当施加第三次振荡时,操作力度需在二次的基础上增加,消除间隙和空隙,然后用塑料膜将抹平后的混凝土覆盖。此外,在设计节点时,必须严格控制参数和其他信息以确保节点的强度。根据框架结构的方法,需要分别铸造梁和柱。由于接头核心区域中的混凝土量相对较小,因此难以与背板分离,并且背板和接头的混凝土结构在大多数结构中是常见的。为了保证连接部分进一步和纠正潜在的安全隐患的施工质量,在核心区需合理应用混凝土技术,必须严格控制并选择符合设计要求的混凝土材料,并将其传送到工作点的振动操作。
4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阐述可以发现,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施工工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工程环节比较多,而且对整个施工工程质量都有着决定性影响,因此,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应当对此给予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断总结过往施工经验,并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理论知识,加强新技术的融合应用,这样才能有效保证施工技术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校峰.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工业C,2015,000(062):P.184-184.
[2]施新龙.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00(023):539-539.
[3]李春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探析[J].四川水泥,2015,000(007):00135-00135.
[4]吴春瑶.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8.
董德录 身份证:2102811986040357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