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大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江苏盐城 224100
盐城市地处东部沿海中部,截至2017年末总人口数为826.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96万人,城镇化率达62.9%。通过这组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盐城市农业人口总体数量居多,农民是盐城市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发展问题是制约盐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调研盐城市农民再就业发展状况对我们政府工作人员今后制定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惠农政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盐城市农业人口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农民不在局限于在田间劳作,部分年轻的农民选择到附近城镇的企业工作,但并没有影响家庭农业生产,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造成的农民离村几乎没有对农业生产产生冲击。二十世纪90年代后,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化和城市化也迅速发展,城市建设和城镇企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于是农民们不再局限于乡镇范围内流动,而是跨区域流动到可获得更多收入的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地区,形成了气势磅礴的打工潮。
盐城地区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临黄海,据盐城市2018年统计年鉴,截止到2017年末,盐城市共有5区5县1市,年末总人口数为826.15万人。通过观察盐城市2000年末至2017年末常住人口总数变化与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可以发现,这十几年间,盐城市的常住人口总数呈先降后升趋势,而城镇化率却一路升高。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城镇化的大背景下,盐城地区的农民为了自身物质水平的提高,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的推动下,开始从农业和农村中走出来,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流动。
盐城市常住人口总数变化与城镇化率变化趋势图
二、农民再就业的特点
通过查阅相关研究文献,以及在国家发布的统计数据或相关报道的基础上,对盐城市农民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我们大致总结出农民就业的主要特点有:就业领域呈多元化发展,就业稳定性差,就业层次较低。
1农民再就业领域呈多元化发展
据盐城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17年,盐城市从业人口数为441.6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23%,第二产业占36.8%,第三产业占40.2%,而对比往年的数据,我们发现2000年,盐城市从业人口为331.6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数的54.2%,第二产业占20.3%,第三产业占25.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盐城市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大幅度缩减,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和分布上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逐步渗入各行各业中。
2农民再就业稳定性差
农民进城就业的门槛低,比如做工厂流水线操作工、商业大楼门口保安、酒店服务生等。随着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要求增高,因此农民工最先受到冲击。很多农民在技术培训和职业规划方面都缺乏可持续性,他们频繁地在各个城市间、城乡间以及企业间变动,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工资收入的增长,还会增加他们的疲惫感和迷茫心理。
3农民再就业层次较低
农民就业领域虽然宽广,但就业渠道狭窄,就业信息及就业资源的获取能力差,多数农民是靠着同乡亲友的互相介绍来找工作。虽是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只能从事一线生产和服务性工作,这类工作操作简单、岗位技术含量较低,除技术蓝领工人外,他们当中很少有人能升到企业管理人员。
三、农民再就业问题的原因探讨
首先,工业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导致城市与农村脱节。城市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侵占了更多的农村土地资源,一些失地农民不得不选择进城打工,但是由于户口资金等种种原因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只能不断地游离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其次,农民自身能力不足。农村先天性的教育资源紧缺以及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很多农民没有获得应有的教育,文化素养低且缺少专业技术能力,进城后无法胜任高层次的工作。最后,缺乏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失地农民再就业。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土地征用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而我国现行的培训制度和保障制度等制度上的缺陷是造成失地农民就业难的根本原因。
四、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发展归宿
(一)农业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才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才能进一步缩减城镇与农村的差距,才能突破我国经济发展瓶颈。发展现代农业要抓好以下几方面:
1.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发展现代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快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规模化生产。并且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国内市场,更要把眼光放远,优化农业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打通国外市场,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
2.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构建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有效带动小农户发展。
3.实施科技兴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农就是把科学技术具体运用于农业、农村、农民,以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民增收。政府应当为农村提供软、硬件保障,通过软、硬件结合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二)农民现代化
农业的主体就是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要求现代农民具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技术、新追求,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就是农民现代化,培育新型农民是使农民群体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出路。如何建设现代化农民队伍,则需要政府与农民共同努力。
1.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建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户籍管理制度,只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产物,显然已与我国现代化发展很不合时宜。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方向应当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真正剥离户籍背后的各种利益差别,建立一种身份平等、权利平等的身份制度,使全体公民在医疗、养老、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能享有同等待遇,从而提升农民工的发展稳定性。
2.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薄弱的现状,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所有适龄儿童都能够受到义务教育,通过基础教育提升农村青少年的基本文化素质。同时,优化农村师资队伍,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轮岗、轮训的方式使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相互交流,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
3.针对性加强农民再就业扶持。一方面,就业部门应当在就业上多予指导,认真组织再就业农民工培训提升实际所需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再就业能力,培训时要按照农民工所需和所易学习的技能进行教授,争取能在短时间内将技能对应上岗使用。另一方面,村居党组织要加强与在乡和返乡农民工的联系,了解他们的意愿和需求,动员各村组干部组织农民工再就业恳谈会,宣传现今区人社局对于创业再就业方面的优惠以及扶持政策,乡镇人社部门可以通过协助就业中心开设免费的技能培训班,送实实在在的技术给再就业人员,调动他们的再就业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