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还是“接受”— 浅谈正念训练在青少年运动心理学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1月22期   作者:朱雁华 王悦
[导读]

朱雁华1 王悦2通讯作者

(1宝山区第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上海200940;2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口腔科;上海200433)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检索,分析了少体校学生心理模式的现状,提出少体校学生的年龄阶段是进行运动心理韧性塑造的重要时期。同时,阐述了运动心理韧性的研究进展,即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为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初步探讨采用正念训练对少体校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 体校生;心理教育;运动心理韧性;理性竞技表现;正念训练

1. 少体校心理教育概况
1.1 少体校学生心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少体校是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相互结合,为我国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途径。体校生不同于普通学生群体,很多学生从小离家,过着集体生活,平时训练任务重,比赛压力大,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致使他们容易处于应激状态,如果不加以疏导,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文献检索得知,体校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自我人格、生活中和引导比赛成绩的提高上,而引导比赛成绩提高的心理问题相对比例较高。
   体校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是认知、情感、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教育和心理建设的黄金时期。
1.2 少体校现有的心理教育体系
    根据文献检索得知,体校的教育体制出现了新的趋势,目前体校生的心理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是,在文化课、专业运动项目训练和心理教育这三方面,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对心理教育不够重视,包括心理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零散、不同群项发展不平衡、缺乏专业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尚未形成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

2. 运动心理韧性
2.1 运动心理韧性概念
   运动心理韧性是运动员拥有的一种自然的或不断处于发展中的心理优势,它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的应对竞赛、训练和日常生活,尤其让运动员在特殊情境中保持持续的决策力、自信力、专注度以及对压力的控制。心理韧性包括了两个核心要素,即个体遭遇重大逆境和个体成功应对。
   运动心理韧性体现了逆境和适应两个重要方面,并且与认知、注意控制、专注、正念、焦虑、运动项目、运动水平及运动表现密切相关。
2.2 心理韧性在竞技运动中的重要性
   现代体育竞赛中,运动心理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激烈竞争的比赛场上,运动员心理的稳定性往往决定着最后的比赛结果。随着竞技体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运动心理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心理韧性是运动员必备的心理素质,运动心理韧性的稳定是运动员取得卓越表现的核心特征,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心理韧性的塑造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3. 提高体校生运动心理韧性方法的进展
3.1 运动心理韧性训练的变革
3.1.1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
   运动心理学中,心理韧性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理想的竞技表现。理想竞技表现的传统定义可以归纳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中完美无缺地表现自己。既往的心境研究表明最佳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流畅的体验”,运动员具有一种绝对的控制感、自信力和沉浸感,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会有优异的运动表现。
   而在近年来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已有研究者提出, “流畅体验”和“理想竞技表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流畅体验”是一种心理感受,而“理想竞技表现”是运动员在竞赛中实际最佳的运动技能展现,因此,通过追求“流畅体验”来获得“理想竞技表现”并不是运动心理训练的正确方向。
   在最新的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姒刚彦等提出“理想竞技表现”是指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新定义强调的是,逆境是比赛中正常存在的现象,运动员在比赛中越能够成功应对各种逆境,他的竞技表现就越理想。换言之,即便运动员并不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但只要能合理应对逆境,有效地补偿过失,调节自身,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竞技状态。
3.1.2理想竞技表现的新定义特质
   理想竞技表现新定义存在三大要素:逆境、应对、合理。
   逆境,指阻碍运动员实现比赛目标的各种情境。应对,则是克服或处理逆境的意识和方法。合理,主要指控制自身的不合理与充分利用对手的不合理。
   运动员在比赛中应对逆境、解决问题是一个动态的适应过程。
3.1.3 正念训练在运动心理韧性塑造中的应用
3.1.3.1正念训练的概念和意义
   正念训练是现代运动心理学较为先进的理论和方法,由美国心理学家乔·卡巴金创始,也称正念减压疗法。这是一种以“接受”为基础的心理行为方法,用来提高运动员的行为表现水平。 “接受”的观点,强调是对各种消极想法、情绪的内心经验的接受,同时,把注意力维持在行为表现任务及其相关的线索上。
   正念训练能够显著提高运动员维持有效注意和抗干扰的能力。目前在我国部分竞技项目中,对高水平运动员已经开始实施正念训练,特别在重大比赛之前,进行针对性的正念训练,取得了很多显著的成效。因此,正念训练对提高竞技体育的应用运动心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3.1.3.2 传统心理训练方法和正念训练的差别
   传统运动心理技能的训练,主要是通过减少、改变或消除消极的内心体验,如焦虑、紧张、消极的想法和相应的身体感觉等方法,以改变和控制人的内部认知和外部行为为基础的,强调对内部体验的自我加以控制。具体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如放松练习、表象、角色扮演、思维阻断和自我谈话等,旨在赛前或赛初帮助运动员建立最佳的心理状态。但是,随着比赛进程的推进,赛事可能千变万化,这种所谓的最佳心理状态很容易受到破坏或者改变。传统的心理技能训练,强调的是自我控制,对消极的情绪、想法和身体的不适感采用压抑、消除或改变的方法,导致过分关注自身情感的变化,从而打断了对目标任务的关注,不利于行为表现的正确执行。注意焦点为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正念减压训练,则不过多关注运动员的内部心理状态,而直接指向目标行为表现。它不要求对运动员的心理或情绪加以控制,不对心理内部体验作出判断,接受各种不同的内部体验,因为运动员所有的想法和情绪都是自然发生的,并且随时变化的。同时,仍把注意力放在与目标行为表现任务相关的线索上,并作出充分的行为投入。注意的焦点是对当下的接受和投入。
   正念训练强调改变和接受之间的平衡,提高运动员心理的灵活性,即对于思维的观察态度并不是对于个体面临的任务采取不理睬的态度,而是要将其看清楚,决定哪些想法是合适、明智的,应该付诸行动的,哪些是无用的,应该放弃。其核心是集中注意力,觉察自己的身体与情绪的状态,顺其自然,不作评判。



3.1.3.3 正念训练的基本思想指导
   运动员正念训练的内容设计应紧扣正念的特性,包括3个技能,即正念、去自我中心和接受,2个重点,即价值观和觉悟,和1个行动,即投入。
   根据姒刚彦的《中国运动员正念训练方案的思想来源及内容设计》和杨舒的《正念认知干预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相关心理指标的影响》,正念训练的基本方案内容如下:
   第一步,正念训练前的准备。为运动员初步介绍正念训练的原理和意义,尝试理解思维、情绪和身体的感觉不一定直接与运动技能的表现相关。讨论竞赛产生的压力问题,使运动员认识到通过强迫控制情绪应对压力是不合理的,应当学会与压力共处。
   第二步,正念与认知重建。让运动员明了自身当前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切断过去的经验和未来的猜想可能对目前状态的影响,把注意力聚焦在此时此刻的目标行为任务上。
   第三步,去自我中心。放下自我,从自我的思想中摆脱出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当前的行为任务上,从对自我的关注转向对任务的关注。
   第四步,经验性回避与接受。讲解经验性回避对心理健康和运动表现的危害。指导运动员接受内心体验(躯体感觉、思想、情绪与记忆等),学会与内心体验共处。面对所有发生的一切,采用包容和开放的态度,感知、并与它们和平共处,要体验内心所有的情绪和想法,尤其是消极的想法和情绪,以及身体所产生相应的感觉,并把它们作为生活的一部分,重建运动员对自身内部体验和行为表现之间关系的认知。
   第五步,价值。价值观是生活的基本原则,它是思维中关于事物重要性的信念,为运动员提供了行为的方向和动力。帮助运动员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并对价值和价值驱动行为有正确认识。区分价值驱动行为和情绪驱动行为,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情绪驱动行为对运动技能表现的伤害。
   第六步,承诺与强化。让运动员充分理解个人价值、具体目标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为运动员制定具体的价值和目标计划。指导运动员进行正念练习,结合压力问题,探讨实践中的控制注意与运动技能表现之间的关系。让运动员观察面对压力时自身的内心活动,包括想法、情绪及冲动,只将其视为内在的心理事件,体验其发生与变化,放弃自我控制的企图,并对价值驱动行为作出承诺。
3.2 教练员在运动心理韧性塑造中的作用
   运动员的心理韧性训练,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应有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不同的性格也是影响因素。教练员在安排和实施训练时应关注此时此刻,在训练和比赛中对运动员的成绩不做评判,拥有开放的心态,尊重运动员,多一份耐心。在训练的过程中,将心理训练与技术训练进行有机结合,合理分配训练时间,保证足够的交流沟通和心理疏导的时间。
   少体校学生处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在进行专项技能训练的同时,教练员有责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塑造稳定的心理韧性,使运动员在今后的成长中,特别是面对比赛逆境的时候,不会患得患失,拥有正确的价值驱动行为。
   
4. 结束语
   “体教结合”背景下的体校学生心理教育模式包括与专项结合原则、与其他学科渗透原则、引导原则、多位一体原则。体校要明确心理教育建设的职责,重视来自一线教练员的反馈,从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和实际需求出发,培养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心理教育作为运动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1] 娄全亮. 长春市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D]. 长春:吉林体育学院, 2010.
[2] 姒刚彦. 青少年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练.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3(3): 185-186.
[3] 郝萍,张大均,苏志强. 中国四~六年级小学生1995-2011年心理健康状况变化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16, 37(4): 579-601.
[4] 张运华. 关于“体教结合”背景下体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干预对策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4, 4(27): 59-60.
[5] 高屹,张瑞凯. 北京市不同发育阶段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1, 32(4): 486-487.
[6] 杨勇涛. 运动员心理韧性研究进展[J]. 中国运动医学, 2014(5): 483-492.
[7] 冯国艳. 竞技运动中心理韧性的应用研究[J]. 竞技体育, 2012, 54(11): 11-12.
[8] 李静,刘贺. 青少年运动心理韧性的特点. 体育学刊, 2009, 16(5): 83-86.
[9] 张鸽子,卜丹冉,姒刚彦. ?以正念接受为基础的心理干预—一种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新范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2, 31(12): 1109-1116.
[10] 姒刚彦. 追求“最佳”还是强调“应对”—对理想竞技表现的重新定义及心理训练范式变革. 体育科学, 2006, 26(10): 43-48.
[11] 杨舒,张忠秋. 正念认知干预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相关心理指标的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4, 33(3): 214-222.
[12] 钟伯光,姒刚彦,张春青. 正念训练在运动竞技领域应用综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3, 32(1): 65-74.
[13] 郭璞洋,李波. 正念是什么—从正念内涵研究发展角度的思考[J]. 心理科学, 2017(3): 753-759.
[14] 姒刚彦,蒋小波. 望闻问切-中国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社会文化脉络初探.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 26(3): 191-195.
[15] 赵大亮,曾芊. 正念训练对高水平运动员相关心理指标的影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33(4): 89-94.
[16] 向伟,徐远超. ?国内关于正念训练的应用研究综述. 教育管理, 109-111.
[17] 苗元江,梁小玲. 正念训练对受训者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12): 57-60.
[18] 刘淑慧,杨娇丽. 竞技体育领域心理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思考[R]. 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 2000: 479-480.
[19] 刘海楠. “接受”与“改变”—两种不同理念指导下的青少年运动员心理韧性干预研究.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2.
[20] 张忠秋. 正念训练对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心理潜能拓展的价值与应用方法.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17, 25(1), 12-14.
[21] 姒刚彦,张鸽子. 中国运动员正念训练方案的思想来源及内容设计[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4, 33(1): 58-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