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黄沙港海草床生态系统现状及其潜在威胁因素调查 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1月1期   作者:韩留玉
[导读] 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海草床是海岸带天然的生态屏障,
        韩留玉
        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海口  570311
        摘要:大面积的连片海草被称为海草床,海草床是海岸带天然的生态屏障,在红树林与珊瑚礁生态系统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能够促进海洋主要元素循环和净化水质、稳固海床,并向众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与育幼场,海草床生态系统是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在生态上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海草床;海岸带;栖息地;生态系统。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海洋科学技术局长基金资助项目(1602)。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施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建设生态海堤、提升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组织实施了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来全面调查摸清红树林、海草床、盐沼湿地、砂质海岸等典型生态系统现状和受损情况,以期在此基础上实施海堤生态化建设、连岛海堤与沿岸建设工程整治改造等工作,以恢复海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全面提升海洋灾害防护能力。本文通过对海南儋州黄沙港海草床的种类、分布面积及其生存的环境状况,以及对海草床生存产生影响的潜在威胁因素的调查和进一步的质量评价,以期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和修复对策。
1 调查区域概况
儋州市位于海南岛的西北部,濒临北部湾。海域面积5870平方公里,海岸线267公里。黄沙港位于儋州市木棠镇黄沙村外海,属于北部湾海域的一部分,气候湿润,属热带海洋气候。儋州市黄沙港附近海岸线大致呈南-北走向,表现为珊瑚礁、海蚀平台断续分布的特征。黄沙港属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旱季和雨季分明。主要的海洋自然灾害是热带气旋及风暴潮等。
2 调查方法及评价标准
2.1调查方法
        本次海草床生态调查参考《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6部分:海草床》(T∕CAOE 20.10-2020)相关规定执行,海水、沉积物及生物调查参照《海洋调查规范》(GB/T 12763.6-2007)相关规定执行。
2.2评价方法和标准
        (1)水质评价因子及评价标准
        本次调查的评价因子包括溶解氧、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悬浮物共4项。 评价标准采用《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中的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
        (2)底质环境评价标准
        底质环境质量状况的评价方法采用单项分指数法和综合评价指数法,调查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GB18668-2002)中规定的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
        (3)海草床质量评价标准及威胁因素调查
        根据《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六部分:海草床》(T∕CAOE 20.10-2020)海草床生态系统评价方法,对黄沙港海草床生态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到则技术相关要求开展威胁因素调查。
3 结果与讨论
3.1水环境状况
        黄沙港表层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介于(4.75-4.82)mg/L,平均值为4.80 mg/L,小于5mg/L;悬浮物的含量介于(1.75-2.30)mg/L,平均值为1.98mg/L;表层海水中无机氮的含量介于 87.5~116.0μg/L,平均值为99.1μg/L;活性磷酸盐的含量介于(10.8-15.7)μg/L,平均值为12.4μg/L。计算结果显示,黄沙港水环境评价要素结果为12.5,属于I级,适宜海草生存。


3.2底质环境状况
        黄沙港底质有机碳含量范围在0.17%~0.36%之间,平均值0.26%;硫化物含量范围在0.132×10-6~1.782×10-6,平均值0.930×10-6。调查区域内底质粒度分布情况均匀,成份主要以砂质为主,有少量砾、粉砂和粘土。有机碳和硫化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均满足环境质量标准第一类的要求,未见超标现象。内梅罗综合评价指数均小于0.7,属于最优级别的清洁类底质,黄沙港底质环境良好,适宜海草生长。
3.3海草床面积和分布
        2020年8月调查发现的儋州黄沙港只有泰来草一种海草,呈斑块状分布,斑块中间密集,周边稀疏,总面积约为2.01公顷,位于儋州市木棠镇和郡村北侧,后水湾西侧,离岸约1.2千米。
        黄沙港海草床泰来草平均盖度范围在38.5%~70.2%之间,总平均值为54.56%。平均密度范围在396.7~832.7株/m2之间,总平均值为617.56株/m2。平均茎枝高度在10.2~12.2cm之间,总平均值为11.3cm。平均生物量(包括根、茎和叶)范围在141.14~366.47 g/m2之间,总平均值为263.39g/m2。海草盖度、密度高的站位平均茎枝高度高于盖度、密度低的站位海草的平均茎枝高度,地下生物量高于地上生物量,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本区域海草床在最低潮时均可以露出水面,据当地渔民反应,该海草床面积较往年有明显减小,存在有退化的趋势。
3.4海草床威胁因素分析
        黄沙港区域海草床由近岸往外海方向退化,其内部生态系统受到自然威胁因素和人为威胁因素。自然威胁因素主要为台风影响和其他生物种类的竞争;人为威胁因素主要有渔业捕捞、底栖生物采捕、海水养殖等。
        自然威胁因素:经过现场对当地渔民的问卷调查中黄沙港平均每年受3-4次台风的影响,最大风力达12级,现场调查中发现存在海草叶片折断的痕迹,可能是台风等极端天气所引起的海水冲刷所致;本次黄沙港海草床在9月份的补充调查中发现了一种大型海藻将海草及海草周围覆盖住,而且生长密度较高,侵占海草生存空间的现象较为严重,海草的盖度也有所下降。
        人为威胁因素:调查区域内存在渔网捕捞的现象,渔网捕捞等渔业作业对海草床造成较大破坏,船只抛锚和起锚过程中会将海草连根翻起;调查区域存在渔民在海草床内及附近挖贝、挖螺等现象,这类挖掘对海草连根翻起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使海草不能在很好的生长在基底上,海水流动会让海草漂浮最终被太阳晒死;在黄沙港近岸有养殖户修建养殖池塘,池塘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入海,使水质变差,影响海草的生长环境,使近岸的海草逐渐退化消失,海草的数量越来越少。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儋州黄沙港水环境表现为稳定(I)状态,底质环境属于清洁(安全)等级,适宜海草的生存。但该区域海草床种类单一,主要海草种类为泰来草,且离岸边较远,面积相对较小,呈斑块状分布,极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
4.2 建议
        儋州黄沙港海草种类单一,属于中型海草,且面积较小,极易容易受到破坏。建议当地政府建立海草床保护与宣传工作小组,加强海草床生态功能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众对海草床生态功能的认识,增强民众的海草保护意识,并加强对海草床区域渔业活动的监管工作,制止一切海草的破坏行为。
参考文献:
[1].黄小平, 黄良民, 李颖虹,等. 华南沿海主要海草床及其生境威胁[J]. 科学通报, 2006(S3):114-119.
[2].许战洲, 罗勇, 朱艾嘉,等. 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恢复[J]. 生态学杂志, 2009, 12(12):2613-2613.
[3].樊敏玲, 黄小平, 张大文,等. 海南新村湾海草床主要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食源[J]. 生态学报, 2011, 31(1):31-38.
[4].吴钟解, 陈石泉, 王道儒,等. 海南岛东海岸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 海洋科学, 2014, 38(8):67-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