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
贵州省检测技术研究应用中心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开始高度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这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防御屏障,工作人员需要抱有百分之百的责任心去工作。尽管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审核机制已经经过了几个发展阶段,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从事食品安全管理的工作人员与时俱进,确保食品的安全生产和销售。
关键词:国内食品安全现状;食品安全管理问题;控制措施
1导言
食品安全作为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影响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影响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较多,要从客观、主观等多个层面出发,对具体内容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契合食品安全发展实际,采取对应策略。
2影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
明确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问题,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入手,对食品安全管理现状进行剖析是极为关键的。一般来讲,探讨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具体原因进行剖析:从食品自身的角度来看,很多食品的特性决定了其在保存、运输等环节面临着很多挑战;是人为因素,这也是主要的原因。比如,行政主体监管不力,生产主体在对食品进行生产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生产标准对相关程序进行优化,食品生产不达标就进行了售卖,不仅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也会对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造成一定影响。
3国内食品安全现状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食品安全成为了当今社会发展的第一要务。从颁布《食品安全法》开始,各地监管机构便定期开展食品黑名单调查、统计和公布工作,食品监管已经将食品安全检查发展成了一种常态化任务,杜绝不合格的食品在在市场上流通,除了环境中的病原体会对食品造成污染以外,水资源中的重金属和大气中的各种有害气体也会导致食品污染。另外,食品中含有过量的添加剂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一个原因,如果食品中的添加剂过量会导致食用者出现腹泻、头痛、头晕等不良生理状况,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产品过期、假冒伪劣等也属于食品安全中的问题,这些都阻碍了食品的安全发展。
4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
4.1环境污染导致的原材料污染
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经济的发展速度,导致了对其质量的忽视,从而产生了众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很多的地区,农产品种植地都因为不同程度的土壤、水源污染对农产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后期的生产活动和食品原材料的应用中便会产生一些质量问题。另外,在一些工业废水的排放方面,很多工业生产者并未严格按照相关的排放标准排放工业废水,随意排放,出现了许多的水资源污染、土质破坏现象。如果在这些留有重金属材质的土地上种植食用农作物,将会留下众多的安全隐患。
4.2法律体系不健全
从法律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角度来看,我国宏观法律条文较为健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时代在进步,社会也在发展,很多条文没有及时结合时代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不能有效处理各类生产销售管理问题。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依据是非常不充足的,也没有对执法主体进行明确展现,存在着法律监管盲区,长此以往就会大大降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3检测机构职能的发挥不完善
在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食品安全检测机构职能作用发挥不及时、不到位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在开展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在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受外部利益的诱导,很容易与其他被检测单位勾结,作用职能发挥不到位,大大弱化了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作用。很多质监部门、检疫部门配备了独立的食品质量检测机构,与市场当中的检测机构设置重复,在对检测单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使得很多单位有着一定的利益倾向性。
4.4统一的快速预警信息系统尚未构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食品安全应急预警系统建设,各监管部门按照各自监督职责构建本部门预警系统:质检总局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负责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放射性物质、食源性致病菌和食源性疾病等140多个项目的监测预警;卫生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负责全球食品含污染物水平的监测预警;农业部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负责我国大中城市蔬菜、水产品、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的定期监测和质量安全信息发布。调查显示,由于我国食品安全采取“多部门分段监管”方式,各部门间缺乏有效风险交流和协调,难以实现统一权威快速预警的信息系统构建,这也是我国食品安全快速预警失效的重要原因。
4.5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
其一是标准制定僵化问题。标准僵化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依据《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标准是必须严格遵守程序规范的强制执行标准。这虽强化了食品安全标准的严肃性,但中央标准制定权下放到地方的自由性也会因严格的程序性审查而受到约束。其次,企业标准不自由。《食品安全法》规定,企业标准应在国家和地方标准之上,制定范围受制于政府标准。这意味着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无法发挥能动性补充政府标准未涉及的领域。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的“团体标准”分类在食品安全标准中未有涉及,导致社会组织不能在食品安全标准中发挥直接有效的作用,而企业标准仅适用于企业内部,影响性太小,长期固守强制性标准会阻碍行业的良性发展。其二是标准体系缺失问题。我国《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从生产到销售各环节进行了标准化的制定,但由于标准的制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当下的标准不能满足多变的现实需要,加之食品检验技术更新慢、标准制定效率低等技术性问题,致使许多空白和漏洞愈发凸显。譬如,基于“互联网+”衍生的网络餐饮服务食品虽然发展迅速,但现行的《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在适用主体上都将网络餐饮食品排除在外,这导致在对入网经营企业提供的服务和食品安全在检测、判定标准方面产生缺漏。同时,检测技术限制和标准制定效率低也容易使食品生产环节间产生标准缺失问题,这也是造成食品安全标准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其三是国际化程度不高问题。如今我国对国际标准的采用率不足30%,其原因在于标准对接国际成本偏高。在国内,国内外标准差距过大会阻碍食品行业安全标准的提升,降低企业的违规成本;在国外,这种差距不仅会为食品企业的产品进出口贸易制造壁垒,还有可能导致在国外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流入国内,从而侵害我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利益。
4.6监管体系不协调
从监管体系构建和完善的角度出发,监管体系不协调也是重要问题。一方面,一些部门在发挥监管职能的过程中,存在着决策定位不清晰的问题,既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者,又是相关法律条文的执行者,很容易出现贪污腐败等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权限界定不清楚,不能有效通过协调机制提升行政效率,比如,卫生部门、市场监管局职能划分不到位,也出很容易出现职能推诿等相关问题,当出现食品安全管理问题时,没有相关部门及时发挥作用,处理问题
5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策略
5.1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
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等工作的过程中,为有效改变当前监管不力等相关现状,应做到以下4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避免出现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
结合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对卫生监管等相关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划分,通过统一管理,集中责任和权利,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各级政府也要构建食品安全领导责任制度,通过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完善自上而下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从食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出发,对全过程的监管工作进行细致部署;结合智能化技术,构建线上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信息整合和信息共享,科学引导消费者科学消费。
5.2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发挥自己的作用,对食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管和把关。食品安全问题应该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项目,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食品安全管理绩效指标,根据指标的内容开展工作。首先,相关机构需要去食品生产公司进行检查,检查食品公司是否遵循了行业的生产标准,是否符合各种食品生产条例。与此同时,相关机构需要对食品公司所生产的食品进行质量的检查,要保障生产出来的食品符合要求。其次,相关机构要加大对绿色食品的扶持力度,多对生产绿色食品的公司进行帮扶,鼓励食品公司生产出无公害的食品,要维护好食品市场的秩序,让食品公司之间进行良性的竞争。
5.3有效把握产业体系的建设
利用宏观措施构建食品行业的关联产业管理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可以从源头改善食品不安全的问题,也有助于其逐渐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要进一步对农业、畜牧业等机械化生产水平进行提升,构建不同类型的农畜产品基地。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对农畜产品的附加值进行优化;从现代营销模式的角度出发,从资源整合的角度入手,尽量减少农畜产品的流通环节;要注重无公害有机产品的发展,进一步对食品安全管理源头产业进行科学监管
5.4食品安全规制技术的多元创新策略
从实践角度而言,食品安全规制更重要的是监管的技术协调性问题。因此,食品安全规制技术一定要顺应时代变迁,深入利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全方位实施人才引进,不断更新技术,保障制度实施。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资金投入、人才培养与引进。首先,在风险评估方面。政府监管机构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应吸纳更多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人才,对大数据下消费者的价值偏好、风险过后社会对制度的心理预期等进行深入分析。其次,在技术研究方面。政府监管机构应加强风险评估技术和科学理论研究,深化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重点研发相关领域。再次,在监管执法人员层面。要加大财政支持,与高校合作引入食品安全监管培训,提高食品监管人员的监管能力;建立严格的食品监管奖惩制度,在激发监管人员积极性的同时对不作为、滥作为的现象进行严惩。其二,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互联网平台建设。要构建多元化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技术革新,依据科技手段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率。首先,在风险评估方面。应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收集社会公众的价值偏好,建立数据分析平台,依据点击量、购物习惯等对数据进行再次分析,找出社会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最为关注的问题。这些涉及各行各业不同层面的问题,是食品风险评估的数据基础。其次,在信息追溯方面。可以向欧盟学习,建立可追溯信息库,全面记录食品生产者的生产和销售情况,并且将信息库与生产经营者本地的信息库进行互联互通,保证信息的定期更新,同时还应保证信息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为可追溯制度的施行提供良好的技术和信息保障。
5.5强化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首先,关于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我国现有的标准并不是很精准,这一点需要有关部门多多关注。在确定和持续完善食品检测制度的过程中,有必要围绕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只有具有可行性和贴合实际需求的法律条例内容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支撑作用,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保障。其次,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专业水平提升计划,针对当下行业内部检测工作者能力不高的情况,可聘请专业人士进行定期技术指导,让更多的人掌握行业内的先进技术并熟练操作,培养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让广大群众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另外,还可以与设有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建立人才合作关系,积极引进优秀的专业性人才,进而提高食品检测水平。可根据当地机构的实际情况,以调整薪资待遇的方式进一步激发当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提升工作效率和检测准确性。最后,对于目前的农作物安全检测而言,其主要采取的检测技术为荧光检测、电子捕获检测技术等。电子捕获检测技术的核心检测对象为农作物中的有害物质,其优势在于灵敏度相对较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检测出农作物中残留的部分有害化学物质成分;其不足之处在于检测对象单一化,将电子捕获检测技术与荧光检测技术结合能够获得更显著的检测效果。荧光检测技术灵敏度较高。采用该种检测方式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有效检测出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物,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5.6持续改进审核过程
食品公司须不断完善审核过程,应切实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与期许,食品公司自身需要经过不断的检测以及内部的审核,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食品公司也能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食品管理体系的审核机制应用是食品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得力助手,管理者需要加以重视。在食品公司管理体系开始运行的初级阶段,对体系的有效监控是十分重要的,食品公司在执行管理体系一定的时间后,应根据市场实际环境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这样才能使食品的安全生产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5.7实现信息公开
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并没有得到安全透明化的公开,人们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得不是很多,在购买一些日常食物时总会碰到一些无良的商家。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需要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体系,要及时公布与食品生产有关的信息。监管部门需要经常去调研,汇总食品公司的一些数据和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断地提升食品安全信息的质量。另外,监管部门也需要为消费者提供相应的服务,对生产食品的公司进行划分,从而加强商家的警惕意识。
5.8强化技术体系建设
除了上述体系建设之外,在实际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也要注重技术体系建设,从技术优化的角度出发,从国际化标准入手,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如参照国际食品法典,从细节入手,构建规范的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并落实到各食品产业链中。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情况,制定具有普适性的食品生产操作规范,构建涵盖食品加工的卫生操作程序。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构建农业规范体系,发挥技术体系的重要作用。对食品行业发展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后期行业发展策略。在技术体系构建过程中,要从整体出发,统筹布局,科学设置检验机构,科学分配社会资源,以充分发挥检验机构的职能和作用,通过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强化检验机构的重要作用。最后,针对食品行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也要强化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在相关高等院校设立食品安全专业,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6结束语
总之,在现代社会制度下,为了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源头入手,对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进行把握是非常关键的。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把握国际化的食品贸易发展方向,通过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巩固和提升,进一步对政策法规等相关内容进行调整,以此从科技监管等不同层面入手,提升我国整体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剑平.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质量管理问题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0(14):47.
[2]张瑞金.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安全管理问题探讨[J].食品安全导刊,2020(24):43-44.
[3]陶纯洁,朱燕平,王旭峰.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粮食与食品工业,2006(05):14-17.
[4]孙斌.食品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1):48-53.
[5]柴小康.国内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质量管理问题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1):68.
[6]谢建华,申明月,李昌.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食品工程,2010(0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