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平 2.郝珊 3.柯学
1.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2.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3.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电器产品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各种家用电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目前家用电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也基本到位。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家用电器虽然给人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但还是时常听闻各种各样的触电事故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带来严重损害。家用电器存在一定的使用(用电)风险,特别是不安全的使用环境,时刻都威胁着使用者的人身安全。作者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如何避免家用电器触电事故的发生,和如何做好安全防范等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家用电器、触电事故、用电安全
从多起漏电事故调查中发现(包括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电冰柜、空调机、电风扇、电热水壶等),除电器本身发生漏电现象外,还与其使用环境的用电安全性存在很大的直接关系。下面通过典型的实际案例,研究其发生漏电事故的原因及安全防范注意事项。
一、触电事故的案例
案例(一): 风扇外壳带电事故
1、2014年5月,受害人在家中使用涉案的某品牌电风扇(铁扇)时,发生触电事故。公安部门在事故现场对该电风扇进行了测试,发现电风扇存在漏电的情况。专家组现场勘查时,涉案某品牌电风扇封存在公安派出所内,该电风扇铭牌上显示为:“单相强力电风扇、220V~ 50Hz、110W 1400RPM”等字样;该电风扇使用的接电插座为4位(二、三插孔)移动式插座,其接电插头为两极插头。
2、专家组勘查时发现,该电风扇在电机外壳部分有明显的焦痕,据当事人反映:“使用该移动式插座时,有时电风扇外壳带电,但反插后就不带电了”。经检查发现,该电风扇的三极插头中L极与接地极(外壳)之间处于短路状态。打开该电风扇的外壳后发现,给风扇供电的一根黑色导线卡在了电动机外壳内;取出该黑色导线后,发现其绝缘外皮已经破裂,铜导线裸露。
3、涉案某品牌电风扇与电源插头L极连接的导线﹙黑色﹚与接地外壳出现了短路现象。在使用时,如果风扇插头的L极与外部电源带电的火线连通,其外壳也就会出现带电现象(反之不带电);观察供电的移动式插座(二三插),其接电插头使用两极插头,接地极没有与保护地线连接,电路中也未见有漏电保护装置。因此,该电风扇自身的质量问题(漏电)及其使用环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会危及到人身安全。
案例(二): 电冰柜漏电事故
1、2016年9月,受害人因无意中触碰到涉案“电冰柜”底部的金属壳体时,发生触电事故,经抢救无效后死亡。勘查现场,涉案“电冰柜”存放于事发商铺内,其正面印有“XX-苹果系列”,背面印有产品规格及电路图、警告标识等;现场该“电冰柜”的电源线已经从电源电插座上拔下,该电源插座为两个五孔插座组合,打开电源插座发现,插座内地线端并未接线。事发店铺内装有两个单极空气开关,专家组测试该开关电压为:223V~。
2、专家组对涉案“电冰柜”进行通电试验发现,该“电冰柜”可以通电,但当压缩机启动时漏电保护器跳闸。经供方技术人员更换启动保护器后,启动电冰柜压缩机时同样发生漏电保护跳闸现象。将涉案“电冰柜”的供电电源进行隔离后,压缩机能够启动并制冷,但电冰箱金属外壳带电(180V~)。随后对该电冰箱进行检测发现其“泄露电流”项目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3、事发店铺内装有两个单极空气开关,但其前端供电电源未见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装置,且电冰柜的供电插座也未连接保护地线。在这种用电环境下,店铺内的用电器一旦发生接地故障,无法保证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案例(三):由电表烧坏导致的漏电事故
1、2015年10月,惠州市公安局×分局接110转来警情,位于某厨具店五楼,有群众洗澡时触电身亡。死者家属、房东、涉案热水器生产厂家共同向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申请对涉案电热水器及发生触电事故原因进行鉴定。
2、勘查现场,涉案楼宇外侧墙上装有两个供电所提供的电表开关箱,分别给一层的厨具店和楼上的住户供电,该两个电表箱内均没有保护接地线。其中一个电表箱内装有一只单相电表和一个漏电保护器,给一层的厨具店供电;另一个电表箱内装有一只单相电表和一个空气开关,给二楼及以上的住户供电。该楼宇内各层住户门前都装有各自的电表箱及开关配电箱。电表箱内装有一只单相电表及一个漏电保护开关,开关配电箱内装有一个漏电保护开关及多个分断开关。
3、位于该楼宇第五层的涉事房间门外的开关箱的漏电开关已经分断,房间内已经没有供电,但专家组用试电笔测试浴室内的电热水器金属外壳、花洒及金属管均带电,房间内的用电插座接地端及门外的电表箱外壳均带电。用万用表测试其电压为交流228V,同时楼道内各层的电表箱外壳均带电。随后,专家组沿楼下的总电表箱对供电线路逐层进行排查,发现第五层的电表箱是接地故障的起源点。经对该电表箱进行拆解后发现,单相电表的进线端子与箱体金属外壳短路,随后专家组将该电表拆除并进行封存。拆除该电表后,该楼宇内接地故障消失。打开该电表外壳发现,其一次输入线圈上的铝漆包线的绝缘已经损坏,其塑料骨架已经融化,致使线圈导体与电表金属外壳之间发生短路现象。
4、由现场勘查的结果分析,虽然事发房间门口的开关箱的漏电保护器处于断开状态,房间内的电源火线与零线均被切断,但事发楼宇及房间内均存在保护接地线路带电的现象(接地线整体连通)。现场测试发现热水器金属外壳、金属管及花洒均带电,在该状态下使用案涉“电热水器”洗澡,随时有发生人身触电伤亡事故的危险。从该楼宇接地端的接地电阻测量结果可知,事发房间及楼宇的接地端接地电阻值均大于100Ω。接地电阻过大,会造成发生保护接地故障时线路无法进行短路(过载)保护,从而使带接地保护的I类电器(如热水器)的金属外壳及花洒带电,存在发生漏电事故的隐患。
5、涉事楼宇各层的电表箱及房间门口均安装了漏电保护开关(包括热水器插头),但并未起到漏电保护的作用,这是因为漏电开关只能对其线路后端的漏电起保护作用。由于发生漏电的“电表”安装在漏电开关的前端,上述这些漏电开关均没有进行保护动作。
6、事发楼宇的总供电线路为单相供电,在涉事楼宇一楼门口安装有总电表箱,控制所有住户的供电。楼上住户总开关箱内安装有一只单相电表和一个塑壳式断路器,未见配置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的断路器(或称漏电开关)。该楼宇内一旦发生用电器或线路绝缘损坏等原因造成的接地故障,无法及时切断电路,存在发生触电事故和火灾的安全隐患。
二、触电事故适用的标准及保护措施
1、从上述多起家用电器的漏电事故调查、分析可见,在家用电器的使用中,发生漏电事故除与电器本身的质量问题相关外,还与其使用(用电)环境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直接关系。目前我国的供电系统中,家庭用电绝大部分为单相交流(220V、50Hz)供电,为保障安全用电,大功率家用电器通常设计为“Ⅰ类电器”(带接地保护端子),其用电环境的相关标准除要求可靠连接保护接地线外,其前端的入线电源总开关也必须具有漏电保护功能。
2、关于家用电器及使用环境方面,目前现行国家或行业标准中均有相关电器及使用安全方面的要求,家用电器一般要经3C认证才能生产,其用电环境要求如:标准JGJ 16-2008中12.5.3条款“接地电阻不宜超过10欧姆”、第7.6.7条款“建筑物的电源进线或配电干线分支处的接地故障报警应符合下列规定:1)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应设置剩余电流动作报警器”、第25.3.1条款“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断路器,应能同时断开相线和中性线,应具有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功能”;标准GB 50096-2011第8.7.2条第6款“每幢住宅的总电源进线应设剩余电流保护或报警装置”、第8.7.3条“电源总开关应断开相线和中性线”等。
3、保护接地是为防止电气装置的金属外壳、配电装置的构架和线路杆塔等带电,危及人身和设备安全而进行的接地措施。保护接地的原理就是将电气设备不带电的金属外壳与接地体之间作良好的金属连接,使接地装置与人体构成并联电路,降低可接触点(触电点)的对地电压,避免对人体触电的伤害。由此,对保护接地线的接地电阻相关标准(如GB14050-2008、 JGJ 16-2008)均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如果将电器设备做了接地保护,则出现单相接地短路或漏电故障时会在线路中产生较大的短路电流或漏电电流,可使前端保护器件(断路器或漏电断路器)动作脱扣,自动切断故障线路电源,从而可避免电器设备漏电状态运行时对人身(或设备)构成的威胁。因此,国家或行业的相关标准中对住宅、公寓等建筑及每幢住宅的总电源入线端规定“应设剩余电流保护或报警装置”。
三、触电事故的民事责任及盖然性判断
1、从近年来的多起漏电事故调查与分析中发现,漏电事故多发于偏远地区或城中村,这说明在用电安全意识及安全管理方面目前还存在诸多疏忽或漏洞。发生触电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用电器及用电环境安全性的认知。供电部门、社区(村)、房屋主人或电器使用者,究竟谁对家庭用电的安全性负有主体责任,是否对家庭用电环境进行过安全评估,如何保障家庭用电的安全性等问题,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2、在供电线路中,供电部门在线路的用户端配有专门的配电站(房),将线路上的高压转换为居民可以使用的低压(380V/220V)供电。一般情况下只配置空气开关、电表等设施,而并不配置保护地线或漏电保护开关。由正规建筑公司建造的住宅一般会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制作保护地端及漏电保护装置;但居民私建或老旧住宅,虽有些也有保护接地或漏电保护装置,但一般很难达到规范及标准的要求,这也是触电事故多容易发生在私建房或老旧小区的主要原因。
3、现如今很多住宅整栋或部分用作出租使用,而出租人对房屋的安全性并不了解。一旦发生触电事故,有可能是由于没有提供足够安全的用电环境保障(如保护地线是否符合要求、是否安装总漏电保护装置等)。即使事发现场没有发现漏电源头(或证据消失),由高度盖然性原理也可认为出租人要承担相应的安全保障责任。
高度盖然性是一种民事诉讼的常用的判断方法。所谓盖然性,是指事实有可能存在但又不必然存在的情况,高度盖然性是指事物大概率存在的一种状态,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达不到逻辑必然性条件时不得不采用的一种认识手段。比如发生了触电伤亡事故,由于各种原因使案发现场发生了改变(或未找到漏电源头),但如果发现其用电器或使用环境存在安全隐患,依据盖然性原理也可推断房屋所有人或出租人应对触电事故的发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如何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自从电的发明开始就有触电事故发生,就像汽车引发生交通事故一样的道理。人们如何降服“电老虎”,如何安全地利用电能源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必须对安全用电知识进行必要的认知。保证用电安全不只是针对用电器的安全性能要求(市场严格监管),同时也应包括必要的用电安全保护措施,如接地保护、漏电保护等。一般情况下,由于用电器的安全性能问题引发的触电事故几率很小,大多是因为用电器的使用环境安全隐患造成。如上述触电事故的案例中,即使用电器发生接地故障(无法避免),如果用电安全保障措施到位,同样也可避免类似触电恶性事故的发生。
通常一栋住宅内会有多个用户,每家每户须配置保护地线和漏电保护开关已成共识。但整栋住宅未必会配置总漏电保护装置,接地保护线也未必会符合标准的要求(未定期检测),这就给电器使用者造成很大的用电安全隐患。
从过往发生的漏电事故原因分析,大部分是由于保护接地故障造成。如果该栋住宅内发生了漏电事故而没有进行保护动作(地线电阻过大或没有漏电保护装置),由于接地保护线的整体连通及传导作用,漏电会延保护地线传导到整栋住宅内各用户的电器金属外壳上。即使家庭装有漏电保护开关,但其仅能对后端的用电器的漏电起保护作用,而对其前端引起的漏电现象不起任何保护作用,这也是有时发生触电事故时,即使关掉室内的电源开关,其漏电也无法消除的原因(热水器相关事故最多)。如果该栋住宅楼宇能够按标准的要求,安装具有漏电保护功能的总开关或使用合格的保护地,就可有效地避免此类用电安全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