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近年战争战伤减员分析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第31期   作者:郭旭枫
[导读] 美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

        郭旭枫
        国防大学联合勤务学院,100858
        美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别发动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四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纵观这四次战争来看,美军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卫勤保障方案做法,减员率下降的同时,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1.美军战伤减员概念、计算
        1.1概念体系
        美军的总减员主要包括战斗损伤(BI)和疾病与非战斗损伤(DNBI),其中,战斗损伤(BI)又包括战伤减员(WIA)、阵亡(KIA)、失踪被俘和精神损伤。美军的战伤减员(WIA)是在作战行动中,由于外力而导致的骨折、烧伤、核生化武器损伤等造成的减员。美军战伤减员又包括归队伤员、后送伤员、伤死(DOW)。
        1.2计算方法
        1.2.1 阵亡率(%KIA)
        美军规定,阵亡是指到达某个救治机构(营救护所、前沿外科手术队、战斗支援医院或更高级别医院)之前而发生的死亡,阵亡率的计算则是阵亡人数/阵亡人数+战伤减员数-72小时内归队人数,即%KIA=(KIA/KIA+WIA-RTD)100%。
        1.2.1 伤死率(%DOW)
        美军规定,伤死是指到达某个救治机构(营救护所、前沿外科手术队、战斗支援医院或更高级别医院)之后而发生的死亡,伤死率的计算则是伤死人数/战伤减员数-72小时内归队人数,即%DOW=(DOW/WIA-RTD)100%。
        1.2.3 战斗死亡率(CFR)
        战斗死亡率是用于描述在作战行动中战伤人员的死亡风险。美军的战斗死亡率通常为(阵亡人数+伤死人数)/(阵亡人数+战伤减员数),即CFR=(KIA+DOW/KIA+WIA)100%,这与我军计算这一指标的方法基本相同。
        2.美军近年战争战伤减员分析
        美军近年来发动的局部战争中,总体减员情况明显呈下降趋势。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阵亡率和战斗死亡率还较高,分别为23.3%和24%,而21世纪以后的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则下降到10%以下的较低水平;伤死率也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卫勤保障效显著提高。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得出。
        2.1搜救方面
        美军高度重视战场搜救工作,并在参联会、战区司令部、战术部队等不同层级建立的专门负责伤员搜救的部门,各级根据分工,分别负责提供人员搜救指导、技术培训支持、区域统筹协调、快速实施反应等。同时,美军还有专业且发达的搜救队伍,配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装备和工具。
        2.2救治方面
        医疗技术的整体提升,是将减员率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关键因素。
        2.2.1重视现场急救能力
        美军素有“医疗与士兵同在”理念,尤其重视战现场的急救,提出了“战术战伤救护(TCCC)”概念,并不断修正《战术战伤救护指南》,对参战人员和卫勤保障人员进行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止血带的使用、战场镇痛、开放气道、包扎固定等,用于战场的救治指导。
        2.2.2 加强一线救治力量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一线大量配置卫生人员,战勤比达到12:1-15:1,同时,美军将前沿外科手术队尽量前伸,配置在战术区域,能够确保第一时间为伤员实施紧急手术,大大提高了战场救护效果。
        2.2.3优化医疗救治阶梯
        美军在战时通过分布式医疗资源和救治能力提供阶梯医疗救治。

海湾战争时,形成了陆军四级、海军三级、海军陆战队三级、空军三级的救治阶梯;在伊拉克战争中,设五级救治阶梯,在伊拉克战区设三级,第四级设在德国、西班牙的美军医院,第五级设在美国本土。通过科学的优化救治阶梯,可以形成陆海空一体化的救治体系,有效降低阵亡率和伤死率。
        2.3后送方面
        为提高伤员医疗后送的效益,美军分别建立了全球伤病员调度中心、战区伤病员调度中心和联合伤病员调度中心,形成了完善的伤病员医疗后送体系。多年的作战经验使美军得出空运后送是确保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的最有效途径,所以美军普遍优先选用救护直升机对伤员进行医疗后送,并强调边后送边救治,保证伤员的存活率。
        3.对我军保障提升的启示性思考
        通过剖析美军近来局部战争减员的特点及原因,对我军如何提升未来战争的卫勤保障能力和水平有重要启示。
        3.1提高减员研究重视力度
        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党我军历来治国治军的原则和优良作风。战时广大官兵的生命健康,是能否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各级首长机关应该把官兵生命健康放在重要位置,平时组织科学化训练,按纲施训;战时发挥指挥员的指挥艺术,以最小的人力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作为一线从事卫勤保障工作的人员,要以维护战友的生命安全为己任,针对现代战争变化引发的减员特点,研究提高保障能力的方法措施,真正在未来战争中实现“伤不当死不死、伤不致残不残”的目标。
        3.2提升卫勤保障队伍能力
        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战勤比普遍高于我国。从规模梯队上讲,应增加部队特别是一线部队卫生人员,调整人员结构比例,针对各种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在一线部队以士官和少量从事管理的军官为主,在团以上医院以军官和文职人员为主;从能力水平上讲,一线部队卫生士官、军官主要以提升战现场急救能力为主,团以上医院卫生军官可往全科医生方向培养,定期在医院和一线部队之间培训代职,文职人员主要是在专科问题加以学习研究,战时担负野战医院以后救治阶梯的救治工作。
        3.3加强一线救治能力培训
        美军一直非常重视对战现场战伤救治技术的研究和培训,在止血、复苏、创伤性脑损伤等直接影响阵亡率和伤死率的伤情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后勤工作会议上讲到,现代战争,“白金十分钟”“黄金一小时”成为战伤救治的重要法则。我军应该大力强化对全体官兵自救互救技术的培训考核,确保能使所在单位全体官兵掌握基础的一线救治技术,落实训练时间,确保训练效果。同时,要将此项目纳入军事训练培训考核的项目,真正使一线救治技术培训落到实处。
        3.4保持卫勤训练常抓常备
        美军曾在2012年提出与军事的一致性、战现场持续性、快速反应性和伤员接近性的卫勤的“四性”理念,表明了卫勤部队与作战部队一样,应具备较高的军事素质和作业能力。从我军的现状来看,卫生人员普遍存在“轻业务、重军事”思想,而在战时,这必定会成为掣肘卫勤保障效率的因素之一。因此,应针对这个现状特点,在平时突出战备训练工作,合理处理战备意识差、工训矛盾、训练形式手段单一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对薄弱环节加大训练力度。
        3.5推进医疗后送装备建设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把空运医疗后送作为一种主要的运送伤病员的手段,这极大提高了伤病员的救治效果。美军正是因为有了高度发达的空中医疗后送工具和较为完善的空运医疗后送体系,才得以在战争中缩短伤病员后送时间。我军的空运医疗后送起步较晚,不仅指挥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最紧要的是能够形成战斗力的空运后送装备少之又少。应加强医疗后送装备的设计和研发,充分考虑卫生飞机舱室内合理性和实用性,改善机上救护条件,确保形成较强的空中医疗救护能力。
        3.6关注战斗应激减员问题
        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战地域、作战样式会发生变化,减员的类型也会随之改变。更应该关注战斗应激反应这个问题。在伊拉克战争后期,非战斗减员、战斗应激反应人数超过了战斗减员人数。对于长时间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争的我军来说,重视战场心理卫生保健就显得更加重要。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战争仿真环境模拟训练,培养官兵在实战环境中的感受战场,提高抗打击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并在每次仿真训练后,由专业的心理医生对官兵进行疏导与放松,避免由于训练而产生不必要的应激事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