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国庆,张欣宇
辽宁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136
摘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学校教育体制下的教学理论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给教师教学、学生的能力提升都带来了很大启发。高校教育中思政课程教学是在当今时代容易被忽视的课程,一方面政治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强。另一方面价值观导向的内容在传播方式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对其有抵触情绪。此外在新的教学时期,立德树人教学理念也成为思政教学的重要融合目标。本文将对立德树人和思政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适应时代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树人理念;融合分析;应用策略
引言:当前高校教育的困境仍处于缺乏有效实践的方面。无论文化知识教学还是德育教学,缺乏了实践活动做支撑,教学的形式基本延续了传统中小学教学模式,且教学过程具有一定强制性,导致学生对高校德育教学的抵触。在新的教学时期,教师需要更多从实践方面考虑教学改革问题,给学生更多体验社会生活,调查社会发展的机会,使思政教学内容得到学生的实践认可,促进学生树立积极的精神面貌和形象。
一、德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相似性
(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习教育中学生为本的教育话题被长期地提及和讨论,在现代教学中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学生为本即尊重学生的价值、学生的个体尊严,给学生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辅助和导航。德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使学生以普遍的社会规则约束和看待自己,并尝试用德育内容树立学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思政课程教学中对个人精神面貌的有效塑造也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更合理的方式完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更自然的改造自己的思想,发展自己的能力。然而思政教育中的德育意识培养仍有很长的路径需要探索。1
(二)对学生亲社会行为和理念的有效培养
在学校教育中思政教育和德育教学都对亲社会行为作出了大量介绍和描述。如日常生活中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在政治教育中对国家集体利益的维护等。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多个层面对亲社会行为进行解释,鼓励学生以思辨性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使学生对亲社会行为做到更深刻的认识。但是在实践教学中,德育教学和思政教育都简单停留在理论、单个角度层面,导致学生对正确的价值观做不到深刻认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相对有限。
(三)对学生积极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无论是德育还是思政课程,学生做出选择都需要基于现实价值观的正面性进行考量。到了高校教育阶段,学生的行为有了更强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有助于其对积极价值理念的切实执行。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出现过于放松和焦虑的情况比较多见,在思维上显得比较消极,对德育理念的践行出现了很大的空当。对此教师需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更多样的行为指导,使学生保持基本的正向学习和实践态度。
二、传统高校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学延续了传统教学模式
思政教学延续了中小学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无法和教师做到有效沟通和交互。教学内容十分偏理论化,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的案例也十分陈旧,不能做到对学生的有效说服。教师不能指望雷锋和张海迪的故事贯穿于学生思政学习的始终,使思政教学显得滑稽和不可理喻。
(二)思政教学教师素质问题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对课程教学质量有着深刻影响。
部分教师长期处于学校象牙塔中,对社会现实的发展认知不深刻,在教学中容易以理论内容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说教教学,使学生对教师的抵触和逆反情绪不断提升。且政治教育应该涉及基础的服务人民的宗旨和理念,将人本思想进行深刻践行。但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表现出的教态好像学生在他的对立阶级,自己的地位和学术权威得到保护,就可以完全不顾“学生的死活”。在这些教师的主导下,给思政课程的高效开展进一步提升了难度。
(三)思政课程的教学评判标准问题
思政课程教学应该以实践为标准和核心,用更多的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辩证性的分析,使学生的主观想法得到充分表达,最终依据问题解决方案给出打出分数。但在实际考核过程中,理论考试仍占据了主流。学生想要“过关”,就必须对思政内容进行不断的记忆和背诵,这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厌恶程度,同时也和大学教育自由、开放的基本理念不符,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三、新时期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和德育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增加课堂教学中的实例分析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教会要关注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对社会中的积极事件进行高度评价,激发学生的公共意识。对社会中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分析问题的解决之道。以此使学生的积极思想获得现实落脚点,促使学生在自身言行和观念上进行积极转变。例如对新疆劫机问题的报道分析,对西方反智主义的分析和讨论等。
(二)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和服务者,保持和学生充分的沟通和交流。更多的教学问题应该由学生自主讨论和解决,别开生面的辩论课程体现出教师开明的教学思路。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教学问题,提供更多的社会现实资料,使学生对社会现实做到更辩证地分析和认识。
(三)对思政课程评价方式的有效修改
在思政课程考核中,教师需要设计更多的现实生活案例分析,提供给学生多样的解决路径和策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进行大胆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理论体系内容。而不是将理论考试作为主要内容。
(四)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社会实践活动
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公共实践活动大于任何形式的理论说教。如对附近红色文化博物馆的参观,对附近公益组织的拜访,参与到政府公益活动中去等,使学生对社会和自己之间的距离和位置做到更充分的思考。
(五)促进学校教育中人文关怀氛围的提升
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着手解决学生遇到的现实困难和问题,教师保持和学生有效的联系和沟通,保持对学生的宽容度。使思政课程给学生更多样的启发。
四、结束语
思政教育和德育教学都需要尊重学生的基本价值,增加社会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社会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对社会关系和行为做到更多用的理解和分析,促使学生对社会发展作出更积极多样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颜笑.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人文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路径探析[J]. 教育现代化, 2019(90).
[2]裴慧丽, 李洪亮. 思政教育实践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考[J]. 创新教育研究, 2020, 8(5):5.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孙国庆(1964.03-),男,汉,辽宁省丹东市人,辽宁大学数学院1986级本科学士,人事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通讯作者:张欣宇(1985.08-),男,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辽宁大学经济学院2008级本科学士,人事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