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炳洲
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城北街道农牧站615100
摘要: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流行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疾病,具有病发率高,死亡率低的特点。生猪发生腹泻病后会出现生长发育受阻现象,提高了生猪的淘汰率,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探究了该病的发病原理和诊治情况,提出了防控的有效措施,给养殖户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诊断;防控措施
猪流行性腹泻也叫冬季拉稀病,是生猪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后引发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特征表现为猪水样腹泻、脱水、呕吐、哺乳仔猪致死率较高。该病一般主要发生在气温较低的冬季以及春季,各龄段的生猪都可感染发病,生猪发病后表现为严重腹泻、脱水、呕吐、体态消瘦,幼龄猪症状比较严重,死亡率相对较高。
1 病原
猪流行性病腹泻毒属于冠状病毒科甲型冠状病毒属。该病毒的外形类似于冠状病毒。病毒粒子表现为多形性,通常情况下为圆球形。病毒粒子的直径大约120nm,其表面覆盖有一层囊膜,呈花瓣状纤突。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能够在细胞中进行良好的增殖,并可造成细胞发生病变。该病毒通常对动物体内的红细胞不能形成凝聚性,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对乙醚和氯仿具有极强的敏感性,另外,大多数的消毒剂都能消杀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猪流行性腹泻发病规律及症状
2.1发生规律
在生猪养殖过程中生猪发生流行性腹泻,一般主要在冬、春两季发生,夏秋季节也会发生少数病例,各年龄段生猪都能感染发病,病毒传播速度慢于传染性的胃肠炎,一般病程较短,造成的死亡率较低。带毒猪和病猪是传染源,通过粪尿、唾液等排出大量的病毒对环境产生污染后,易感猪摄入污染病毒的饮水、饲料后引发此病。采用一点式饲养的养殖场,一般是先从妊娠舍或育肥舍发生,进而传播到保育舍或产房。充分证明病毒传播主要是由运输环节中人员携带病毒感染造成的,所以,养殖场应严格执行入场人员隔离程序,对运输工具搞好消毒工作是有效的防控策略[1]。
2.2 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上,病猪最先出现呕吐,随后出现腹泻现象,中、大猪排便呈水样喷射状,病猪主要表现出厌食、精神沉郁,通常七天后腹泻停止,体重减轻,但死亡率较低。大部分愈后形成规模较大的腹泻滞留区,随着时间延长,规模逐渐减小,一星期后最终康复。个别母猪发生腹泻和呕吐后,产奶量出现下降,严重的可造成无乳。仔猪感染后排糊状或水样粪便,躯体沾满粪便,出现怕冷扎堆现象,部分仔猪吃奶后随即发生呕吐,发病后可在几小时后或一晚上在场内迅速传播,不超过10日龄的仔猪发病后7天即可死亡,且死亡率为100%,2至3周龄的仔猪发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0%,日龄越小发病后的死亡率越高。
2.3 病理变化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以发现小肠出现病变,肠管明显膨胀,肠道内存有较多的黄色液体,肠壁变薄、松弛,黏膜出现充血现象,肠系膜发生索状充血,肠膜淋巴结出现水肿、充血。部分病猪胃中存有大量呈黄白色的凝乳块,胃部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和充血。组织学变化特征主要是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出现脱落,绒毛萎缩明显,特别是中、后部的肠道绒毛出现明显的病变,其上皮细胞变成空泡,表皮出现脱落。
3猪流行性腹泻防治方法
3.1 预防措施
3.1.1接种疫苗
生猪发生流行性腹泻一般发病很急,多数情况下仔猪因严重脱水来不及救治发生死亡,中、大猪发病后体重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往往在发病时进行疫苗接种或用药已经为时已晚,因此有效防控此病最经济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免疫接种生猪传染性肠炎二联、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免疫常规方案;所有母猪每年进行3次普免,在产前40天和20天分别进行1次免疫,用量为每头猪1头份;后备母猪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每头猪1头份。紧急免疫时,对全群母猪按常规用量进行1次普免,对产前30天以内的母猪免疫时每头猪2头份剂量。
3.1.2 做好卫生消毒工作
空栏洗消时按要求打湿浸泡时间为10至15min,再用泡沫清洗剂对栏杆、墙壁、厢璧表面喷洒,挂壁30min后用清水冲洗,最后用高压热水进行彻底清洗。第2天使用10%的生石灰水溶液加3%烧碱混合,对猪舍高度1米以下的墙壁表面和所有固定件用喷雾方式进行均匀喷洒,彻底杀灭细菌和病毒[2]。干燥5天后才能重新使用空舍。进行空栏消毒时人员需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最好选择连体防护服,尽量避免皮肤、眼睛接触消毒药剂,防止出现交叉污染。对污染圆环病毒严重的猪场,应使用对该病毒有效的药剂进行消毒,按照每平方米300ml的剂量,能够有效降低猪场环境中的圆环病毒。
3.1.3 加强饲料管理
生猪发生腹泻有不少是由于食用霉变饲料造成的,因此需要把好原料的质量关,尤其是玉米,发现霉粒杜绝进入猪场,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玉米的水分在15%以下,含水量较高的玉米,容易发生霉变。猪场所有的原料、饲料存放时应距离墙壁20至30cm,离地面15cm,结合日常用量尽量避免长期存放引发的霉变。
3.1.4 做好猪舍温湿度管理
当天气变化时应保持猪舍的温度平稳过渡,夏季应做好通风降温,冬春两季由于气候寒冷,对仔猪和母猪必须搞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还应注意适当进行通风换气。生猪腹泻还可由湿度过大引发,因此还要搞好防潮排湿工作。
3.2 治疗措施
3.2.1 对病猪做好隔离工作
猪群一旦出现病毒性腹泻病例,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病猪舍实施隔离,并加强消毒工作。将场内污染区和干净区实施分离,人员、工具、饲料沉底分开。进入污染区的人员严格按照先干净区后污染区的行走路线原则,严格执行洗手、浸脚盆消毒后进入猪舍的工作程序。对排泄物和呕吐物先喷洒消毒药剂,半小时后进行冲洗,对污染的用具进行消毒。对1周龄内的病仔猪进行淘汰处理,对大于1周龄的严重脱水仔猪,每天可使用15ml的葡萄糖盐水10%进行腹腔补液。超过2周龄的仔猪可以提前断奶,在保育舍内投喂乳品等,使用生理盐水加强饮水补液,消除脱水症状。
3.2.2 药物防治
对发生流行性腹泻仔猪治疗;不足7日龄乳猪死亡率几乎100%,主要原因是;(1)由于母猪奶水中含有大量的病毒造成新生乳猪发生死亡,往往是仔猪吃多越多腹泻越严重。(2)由于母猪腹泻后厌食,泌乳或回乳停止,仔猪腹泻脱水饥饿低温消瘦死亡。出现这两种时对仔猪应及时断奶,将仔猪在健康母猪处进行寄养,是经济有效的一种方法,效果好于使用药物[3]。保育猪发生腹泻时一般病情比肥猪较轻,因此主要以控料、保温为主。出现严重消廋时可补充葡萄糖盐水。为了预防继发性感染通常可口服生理盐水+黄芪多糖饮水+硫酸粘杆菌素。对有呕吐症状的病猪可使用胃复安进行止吐。出现严重脱水时可进行腹腔注射,可选择使用以下药物;1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150ml的生理盐水、30ml的5%碳酸氢钠注射液、40万单位的庆大霉素、0.5mg的阿托品、5ml的地塞米松、樟脑磺酸钠注射液。中、大猪发生流行性腹泻时很少出现死亡,一般可控料2天不进行饲喂,在饮水中添加充足的葡萄糖和口服补液盐,第3天可适量进行饲喂,投喂量控制为原来的1/3,以后逐天加大饲喂量,1周后恢复正常饲喂。空怀母猪、怀孕母猪发生腹泻后可以不管,一般很少发生死亡,控料2天后即可康复,可以口服黄芪多糖饮水+硫酸粘杆菌素+口服补液盐。
4 结语
养殖中发生流行性腹泻时应高度予以重视,该病不仅对仔猪产生比较严重的伤害,还会对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到养殖效益。因此,在养殖中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诊断治疗水平,科学开展免疫接种工作,有效防控流行性腹泻在猪场的发生和蔓延。结合流行性腹泻发病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流行性腹泻在猪场出现恶化。
参考文献
[1] 涂宜强, 杨露莹, 简永利, 等. 猪流行性腹泻综合防治技术的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9, (02): 38-39.
[2] 邳会玲.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J]. 黑龙江动物繁殖, 2019, 27(6): 41-42+48.
[3] 李安宁, 朱文浩. 猪流行性腹泻诊断方法与防控措施的研究进展[J]. 畜禽业, 2017, 28(8): 28-30.
[4] 黄云梅.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鉴别诊断与防治[J]. 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 2020, (3): 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