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宏,孙春山,魏光明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兰州供电公司,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能源互联网形态下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具备“智慧、安全、高效、清洁”的特征,只有在现有源网荷储及能源互联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从区域电网弹性规划、灵活可控资源唤醒、主动电网提升、协同管理大脑升级、新技术新业态赋能等方面全面深化建设,打造具有高承载、高互动、高自愈、高效能这四大核心能力的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
关键词:多元融合新模式;电网;规划
1多元融合新模式对电网规划的影响
随着“多元融合新模式”的实施和能源结构调整及电力体制的改革,微电网、多元负荷与多能互补等因素对电网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多元融合新模式中,售电侧的放开也将对电网投资模式产生影响,如大型企业集团将挤占传统电网企业市场;分布式电源上网、市政管线入地等公益性投资将降低单位投资收益;用户体验产生多样化,迫切要求电网企业调整规划及建设思路。
2电网规划原则
第一,离散性原则;就电网整个建设过程来看,其规划设计是相当复杂的,在此建设过程中,自然会碰到诸多影响电网规划设计变量的不同情况。在实施多元融合新模式下的电网规划建设过程中,如果很多情况均与离散变量有关,则在此规划过程中必须遵循离散性原则来对电网进行合理规划。第二,多目标性原则;在进行多元融合新模式下的电网规划过程中,因实际情况不同,人们对电力需求也是多样的,故仅注重运用先进技术这一层面还不够,在实施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周围环境及客户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力求做到电网规划建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真正实现社会各方的和谐发展,因而在规划电网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多目标性这一原则。第三,不确定性原则;在实际当中,实施电网规划,一定要面向未来做好统筹规划,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今后我国的人口、环境等因素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电网的规划设计,与这些因素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当前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极大地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发展条件,所有这些都使得当前我国的电网规划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电力事业发展这种新形势,为有效提高电网建设成效,在进行电网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不确定性这一因素,力使电网规划设计尽可能地严谨完善。第四,非线性原则;不管是配网线路的传输功率、电气参数,还是其线路损耗,均使得电网规划具备非线性这一特点;此外,就电网规划约束条件来看,同样也具有非线性特点,因此,在电网规划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非线性这一原则,以此原则来指导电网的统筹规划,力使规划合理措施有力。
3多元融合新模式形势下电网规划策略
3.1合理规划与建设电网站点与结构
明确划分供电范围,合理布置线路,选择合适的导线截面,确定好开关站规模,为配电变压器选择合适位置。电网进行站点规划时,应结合城市当前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计划,尽量使用开关站、地下电缆以及箱式变压器,减小占地空间,以此达到节省投资成本目的。为保证电网结构的合理性,必须合理规划电网系统,规划电力结构期间,应充分考虑负荷要求,对电源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只有电网结构、电源、负荷水平保持协调,才能保证电力能够稳定传输,针对各种意外事故做出有效的应急措施。通过对电网结构进行合理安排,使电网呈现良好的运行状况,降低其损耗,进而输送出更好的电能。
3.2重点改造中低压配电网
建设中低压配电网,有利于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对于中低压配电网来说,它包括各种线路,当然配电所也包含在内,还有就是开闭所。几乎每个城市都采用了中低压配电网,以往没有对其进行全面规划,导致中低压配电网不够成熟,再加上供电区域互相重叠,采用复杂的接线方式,这大大增加了改造难度。要改造中低压配电网,必须满足以下几项安全准则:第一,市区内的中压配电网必须停运时,应格外注意出口断路器的电压,确保系统能正常为用户提供电能;一旦发生用电事故,系统应立即隔离故障,满足用户的供电需求。即使不限电,也不能超出设备所能承受的负荷。低压配电网必须做好电网建设的规划工作,改造应分期进行。只有电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供电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3.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在实施多元融合新模式下的电网规划设计过程中,我国很多地方多数是以自身所掌握的理论和所积累的生产经营来指导电网规划方案的制定,但由于以往所积累的经验有限,再加上很多理论与现实情况又有较大差距,因而在实施电网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这一规划方法,以此来指导电网规划方案的制定。此外,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还可引入国际先进技术和前沿理论来为我国的电网规划设计提供服务,以此来快速推进我国电网规划建设的发展。当然,在实际生产中,对于已有的电网规划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还应结合实际情况予以不断完善和补充,以此来促使我国配电技术快速提高起来,从而不断地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全面发展。
3.4以GIS理论来指导配网规划
在多元融合新模式下的电网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GIS理论的作用,要以其空间数据模型来为我国电网做好规划服务,要以其空间数据视角来为配网规划完成界定,以此来为我国电网进行更好更快的规划和建设。因此,把GIS理论充分运用于我国电网规划过程中,可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电网结构体系,不断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第三,粒子群算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在实施有关变电站地理位置定位过程中,可以利用粒子群算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法这两种方法来对变电站地理位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更好更快地为电网网架结构做出准确选址,在此基础上再基于;电网网架结构自身特征,采用基本蚂蚁群算法来不断完善和健全我国电网网架结构,从而快速推进我国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
3.5完善电网自动化,确保配电保障
电网要实现自动化,必须满足下面几点要求:在保证供电安全的基础上,满足用户的供电需求。不管是电力能源不足,还是有足够的电力,用户应结合实际的用电情况,以防发生不必要的事故,由此影响到供电的稳定性,这也是电力企业能够长久经营的基本要求。尽可能减小电网损耗,虽然避免不了电能损耗,但通过完善电网结构,使用大截面的导线,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线路的电阻率。选择合适的输送电金具,可避免线路损失更多的电能。电网属于一个系统工程,有多元化的功能。只有不断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4结语
总之,随着新一轮电改的深入推进,市场化价格机制的建立与配售电侧的有效竞争,将更有利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但可以预见,改革进程中将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其中多元融合新模式下的电网发展可能受到的影响与挑战,需要政府、电网企业、新进主体等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把握坚持安全可靠、坚持市场化改革、坚持保障民生、坚持节能减排、坚持科学监管的总体原则,稳妥有序地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缪立恒,王震.主动电网规划原则探析[J].机电信息,2017(03):17-21.
[2]严艺芬,吴文宣,张逸.主动电网规划关键问题研究[J].电气技术,2016(11):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