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 童良其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开化县供电公司 浙江开化 324300
摘要:当前高弹性电网建设成为电力行业发展主题,其中需求响应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中首先探索需求响应的模式,随后说明需求响应的具体路径方式,最后展望电力建设中需求响应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弹性电网;需求响应;探索
引言:需求响应是建立高弹性电网的重要步骤,电力企业在认识到需求响应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在推动需求响应建设中注意与全新理念的融合,体现需求响应的持久性。
一、需求响应探索
1.多元融合模式。高弹性电网的现实需求标志着多元融合模式的应用空间,在电网建设中结合多元融合理念,将市场因素调控与全新发展理念体现在高弹性电网建设中;同时有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电力供应链等最新的技术手段,在找到与传统能源的体系结合的点的基础上提升高弹性电网体系的存储与调节能力,为电力企业调配调剂电网资源提供更多选择,充分体现高弹性电网中的“弹性”理念,真正达到优化电网运行模式、提升电网质效的作用。
多元融合也是未来电网建设发展的主导方向,传统电网运行模式中过于依仗电网冗余因素,通过加大投资、资源支配力度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并通过冗余度保证电网运行的容错空间。多元融合则是这一传统模式的突破,在突出“高弹性”理念的同时保证电网系统中设备的最佳使用效果;在投资额度一定的情况下意味着对电网设备潜能的更大挖掘,提升能源供应与电力负荷两者之间的协调联动。本质上是提升电网运行安全体系的主动性,传统的“冗余保安全”理念中着重强调冗余的作用,是一种被动性的安全方式;多元融合在从促进两者互动的同时提升电网安全体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提升电网运行质量的同时从自我修复、加大承载能力等方面完善电网体系。
2.支撑电网弹性。需求响应是电网建设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需求响应机制能够消除电网体系中的阻塞因素,在促进电网设备共享度的同时达到最佳的丰富调节效果;另外需求响应还实现电网体系中的弹性平衡效果,从而推进高弹性电网的建设。当前电力企业应当对需求响应有全面的了解,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建立灵活可调的电力负荷调控机制,根据市场服务需求建立配套框架体系。在需求响应建设中要格外注重负荷的调控,根据规模、类型等维度建立规范的负荷调节模式,进而实现能源储备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在挖掘潜力的同时有效汇聚资源并提升电网体系的互动效应。
源荷互动有效突破传统电网体系中相对粗放、被动的电能输送保障机制,将主动化、精细化理念与电网体系相结合,降低电网体系对传统投资模式以及冗余功能模式的依赖程度,真正实现精细化的高弹性电网并力求获得更高的能效。在高弹性电网建设过程中,应用需求响应还可以实现对大量数据的接收和储存,通过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达到分析需求响应数据的目的,在实现电力数据“资产化”效应的基础上将其作为电力企业综合服务的重要依据以及业务扩展的材料支撑。
二、需求响应实践路径
1.竞价交易机制。竞价交易是需求响应的典型路径之一,例如当前电力体系中对日前削峰的需求相对突出,在竞价交易机制中则规定了响应日前削峰需求的流程。
电力企业与用户首先签署年度协议,电力企业根据签订的年度协议发布响应邀约信息;用户根据发布的信息及时响应容量需求并给出报价,电力企业接收到用户提交的容量与报价后,通过执行交易规定补贴价格标准,并将最终确定的容量标准反馈到电力用户处;用户在接收到电力企业的反馈信息后响应需求并执行,此后电力企业则根据执行效果进行有效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提交到电力主管部门。主观部门在核准电力企业提交的数据后公示核算结果,电力企业与用户则根据公示结果执行电费的多退少补。
电力企业响应填谷需求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流程,与削峰需求响应流程的唯一不同在于用户申报容量的核定;电力企业首先掌握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申报总容量,在接收用户提交的申报容量后测算比例并确定最终的中标容量。当然在落实需求响应的过程中要注意实现约定,在签订的协议中体现用户、电力企业需要完成任务以及配套标准要求,同时要注意响应负荷的接入效果。
2.竞价交易要点。在竞价交易流程中包括多个要点:首先要保证用户反馈响应容量的规模与实际需求相吻合,电力企业要把握发布邀约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应在需求响应启动前24h完成邀约发布任务;另外用户也需要及时反馈容量报价需求,最佳时间限度≤3h;电力企业在执行补贴结算时要合理引用基线评估方式。
3.需求响应判断标准。在竞价交易的需求响应中需要完成对响应电量的测算任务,此前提到引入基线评估方式,基线选择中要确定参考日并设定其中的响应时段,由于每一个时段均与一个负荷曲线对应,对所有符合曲线进行叠加处理后形成基线。形成多个用户的基线后,通过叠加处理形成聚合商的基线。在削峰场景中,首先设基线对应的最大负荷为K,平均负荷为A,如果用户在指定时段内的负荷最大值<K,与此同时平均负荷也<A,意味着用户发出的响应是有效的,在计算用户电费补贴时则应当应用封顶指标。在填谷场景中则首先设基线最小负荷为K,平均负荷为A,判断用户需求响应有效的依据是用户的最小负荷与平均负荷分别大于设定的两个值。
三、需求响应发展方向
1.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动态响应的核心在于对需求响应数据的深入分析,例如电力企业可以采用构建资源池方式,辅助于指标分配工作并提升需求响应效率。由于电力用户行为复杂并且没有清晰统一的规律,在动态响应机制中通过建模方式有效评估用户的响应层次;用户上报的需求规模指标通常有不合理因素,通过动态响应机制则有效消除用户需求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而全面提升指标分配的合理度与有效性。另外动态响应还有助于电力企业加强对小乱散用户的统筹管理能力,集中收集该类用户的需求或资源,进一步提升资源调节质量并满足更多用户的实际需求,达到高效联动的电力企业需求侧体系。
2.融合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成功应用引人注目,电网建设中的需求响应本质上也是一种市场行为,同样可以与区块链技术融合。例如电力企业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需求响应数字化平台,在快速响应电力需求的同时与电力供应部门、用户等多个单位角色相联合,有效整合加密算法、智能判断等多种技术,满足愈发多样化的电力市场需求并充分体现“弹性”理念。
结束语:需求响应在现代化电力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电力企业应当秉承勇于探索实践的精神不断积累实战经验,在高弹性电网建设中落实有关需求响应的各项要求,真正发挥需求响应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兵凯,杨晓峰,李继成,农仁飚,陈骞. 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关键技术综述[J]. 浙江电力,2020,39(12):35-43.
[2]陈吉奂,刘强,李磊,戴昶,林振智,陈宋宋. 国网浙江电力高弹性电网需求响应的探索和实践[J]. 电力需求侧管理,2020,22(06):75-79.
[3]. 能源互联网形态下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高端研讨会[J]. 浙江电力,2020,39(10):2.
[4]徐俊钐. 浙江电力:以高弹性电网建设能源互联网“示范窗口”[J]. 中国电业,2020,(1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