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技术在输配电工程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中国电业》2020年第31期   作者:李雅茹 路璐
[导读] 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带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
        李雅茹  路璐
        巴彦淖尔电业局乌拉特后旗供电分局  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
        摘要: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带动了电力行业的发展。本文阐述BIM技术能够提升输配电工程的建设效率,工程建设的信息综合性、模拟性、优化性、协调性和可视性,从而发挥智能化建筑的功能属性,为电力输配电工程提供可靠的支持。
        关键词:输配电工程,BIM技术;应用
        引言
        信息技术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时代主题。BIM技术作为项目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工程建设领域的应用优势逐渐突显,在国内许多大中型工程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我国电力行业已处在现代化、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工程建设亟需实现建设管理、新技术等多方面的集成或融合,使得建设管理更加全面、完善和智能。本文结合BIM技术应用特性,以充分包含工程全生命期信息的三维设计成果在电网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落地应用为根本出发点,以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提升管理的效率和效益为应用导向,提出BIM技术在输配电管理中的应用方案,为三维设计、BIM技术、工程管理深度融合提供全新的思路。
        1 BIM的特性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利用以三维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手段,对各类建筑工程和项目进行数据模型的建立,使工程可以在实现数字化表达的同时,也能确保工程质量和建设安全,从而促进智能建筑的有效升级。从数据属性的角度来讲。客观性是BIM的基本属性,可以连通建筑模型的各类资源、过程和数据,并依托互联网使实际项目和虚拟项目有效联动,从而通过动态的对比对建筑的总体设计、造价等进行明确管理。集成性是BIM的客观属性,即在建立BIM数据模型的过程中,依靠大数据系统对正在更新或已经更新完毕的项目进行总体的计量和设计,从而数据信息的全面整合,防止设计单位与管理单位出现任何信息孤岛的现象,以此来促进资源的即时共享。
        2 BIM技术在输配电工程中的应用
        2.1 BIM在项目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将工程项目的质量管理过程加载到三维模型上,将抽象的、平面的质量管理形象化、立体化,使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三维模型直观的看到与工程相关的质量数据。三维模型功能如下:一是质量信息智能推送功能。将施工标准工艺、标准图集、质量检查标准等信息载入平台,并与施工工序进行关联,自动推送给相关人员,内置标准化管理流程,辅助标准化施工、质量检查。二是质量整改闭环功能。平台提供质量问题整改跟踪功能,形成质量发现、发出整改通知单、整改回复的销项闭环流程,质量问题沟通记录可保存在平台,方便后期回溯。三是质量管理一览功能。平台支持在三场景中显示部位的质量情况,能够显示部位是否未建、在建、已完未验等状态;对已经在建或已完的构件,可查询构件的每一道工序、完成时间、作业队伍、施工影响情况、质量验收资料、整改通知单等。
        2.2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与各参与方进行高效地沟通
        项目的招标方应当选择合适的渠道与各个参与方进行高效地沟通,通过BIM所建设的模型,讨论全寿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中所需要的成本的种类和数量,并且结合市场进行细致的分析。变配电工程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与其成本支出的建设和管理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做好与各方的沟通的工作,从而确保能够掌握完整的信息,用于计划成本。在沟通的环节,项目的招标方可以获取到更多与造价相关的信息,因此能够做出更加科学且合理的成本使用计划。


        2.3有效的辅助限额设计
        以往是先完成项目设计后才开始进行造价编制工作,因此无法根据限额实现对项目设计进行方案的改进和优化。而在基于BIM三维设计自动算量系统中,设计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库的指标制定限额工程指标,并根据限额指标快速的进行初步方案设计,造价编制人员可以同步核对各分部分项工程造价信息,找出差异较大部分,从而反向指导优化设计,实现初步方案的限额设计;之后,根据通过评审后设计概算,设计人员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图设计,完善BIM设计模型,造价编制人员可以通过模型直接获取准确的工程量,编制精确的施工图预算,为接下来的招投标、施工现场造价管理、竣工结算等造价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4优化BIM模型框架的建设
        部分工作由于细化内容、针对对象不同,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会导致各单位在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基于此,通过建立BIM模型框架,按照工程的本土化特点,因地制宜地设定完善的法律合同体系、BIM框架体系等,以此来建立具体的三维工程模型,为各部门之间有效的意见沟通提供保障。例如,针对1000kV某变电站的整体框架,本身矩形变截面积构式相对稳定,截面钢管长度达到85m,横低梁的高度大约为43m,横框长度为53m。依照BIM模型进行计算,技术人员采取165t三维模型器械对该工程的电缆桥架、工艺设备、管线以及土建设施进行综合布局,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管线综合布局的缺陷。
        2.5工程量成果运用
        完成构件的基本算量,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在工程量的基础上形成计价成果,这就需要实现工程量向定额费、物资采购价格的转化。为更好地实现量价对接需求,研究方案在最后实现了一键套定额和物资工程量统计功能,并生成符合标准规范的概算报表。利用构件已知属性和所属构件分类,模拟人工套取定额时的判断机制,实现构件工程量一键套定额。三维自动算量软件集成了所有造价元素信息,如材料价格、定额、构件工程量等。另外,软件模型具有一定数据信息联动性特征,当市场信息或项目自身信息发送变化时,只需调整BIM软件模型信息,工程数据库会实时改变并将变动信息共享给项目所有参与方。算量是造价管理专业的基础工作,工程量是造价管理和投资管控的基础数据,应用BIM算量模型可以自动提取设计构件工程量,并进行统计汇总,使造价预算编制和管理人员摆脱重复性的基础工作,将更多精力放在询价、组价以及造价合理性管理等更具价值工作上。而且结果更加客观、准确。而且数据共享,大大提高各专业的工作协同性,提高造价管理质量和水平。
        结语
        在输配电工程中强化BIM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提升输配电工程的建设质量,还能在可视化的前提下保障各单位之间信息的流畅性,使工程建设更加安全,防止权责不清。基于此,在实际的应用BIM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在完善法律机制的情况下,建设明确的、针对性强的BIM系统模型,提升BIM技术的应用价值,继而为电力工程以及建筑事业的有序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斯颉.坚持底线思维创新管理方式推进协同共享确保电力生产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在2019年全国电力行业设备管理工作会议暨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一届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摘要)[J].电力设备管理,2019(3):18-39.
        [2]汪荃,张玉峰.建筑信息模型(BIM)在电力工程造价中的应用浅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51(SUPPLE1):380-386.
        [3]张建平,李丁,林佳瑞,颜钢文.BIM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12,41(16):10-17.
        [4]郑华海,刘匀,李元齐.BIM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J].结构工程师,2015,31(04):233-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