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
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二小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语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发展方向。在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综合素养
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学习能力、文化素养等多方面启蒙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应当将核心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方面,融入到不同的学科中,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教学,发挥每个学科的优势,针对性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点科目,通过语文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道德思想、文化素养、语言表达、基础文化等多方面能力,且语文作为日常通用语言,实用性非常强,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首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沟通能力。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发育的高峰阶段,他们擅长模仿,且吸收知识的能力特别强,小学语文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沟通交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习语言类学科来说,语感的形成和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拥有良好的语感,能够有效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困难程度,还可以作用于阅读和写作,让学生领会到文章表达的深层含义、中心思想,写作时还可以顺畅自如。良好的语感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激发他们的语言天赋和潜能,让他们敢于表达也乐于表达。
最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助力素质教育。随着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针对性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道德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塑造,也进一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构建基于核心素质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框架
(一)语文框架体系的构建
学生在学习全新的内容时,需要对所学知识形成大致的结构框架,便于他们学习迁移与充实。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学习框架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汉语文字的字音字形、词汇的含义、句子的结构等,只要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内容,他们才能够综合运用,对心中的思想进行阐述和表达,这也是阅读与写作的基础。
(二)汉语语言思维的构建
帮助学生建立自主思考能力,理解文字表达的意思。思维的构建需要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并养成学习、阅读、写作的良好习惯,才能够逐步建立语言思维。在教学过程只能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本上精选的文章,带着他们了解故事内容,剖析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义,并鼓励学生表达自身的看法和见解,在此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语文思维。
(三)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的构建
创新能力是人类长久发展的核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尊重他们的奇思妙想。另外,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及审美能力,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根据语文知识的具体内容开展教学
语言与文字是人类传播信息,交流想法的重要手段,过去世界的联系不够紧密,不同地区都发展出了灿烂的文明,中华民族也创造了属于自身的语言和文字,并在和平时代得到了整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语言和文字,并通过语文这门学科传播和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识词断句对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也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小学一二年级主要是学习拼音、笔画,教会学生利用工具、方法自行查阅不认识的字词,扩展知识内容,在小学生的脑海中构建汉语语言的基础框架。在建立基础框架的同时,还需要赋予学习意义,教师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引导学生去感受和感知知识的魅力,设计丰富有趣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从而将其转变为自身的能量。因此,在学习语文课文的时候,教师都是分层次进行教学,先带领学生学习文章的生字词和内容大意,再领导学生精读文章,理解文章句子与段落的含义,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在新课程标准中,提高了对小学语文的知识框架与语文能力的要求,小学低、中、高阶段语言的掌握和运用目标也呈现递进的趋势,小学生会逐渐掌握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这为将来学习更深层次的内容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
语文教学的开展主要以教材为基准,小学语文教材是通过文章来串联的,语文思维能力也是从阅读每篇文章中获取。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文章都是经过千万次筛选、考量,最终纳入到教材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非常优秀且具有教育意义。但在过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考核成绩,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了字词的背诵上,忽略了对学生语言思维的培养及理解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这个现象做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思考学习的内容,对于自身不能理解的内容提出疑问,在与教师和同学的交流中,提出自身的见解和看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将提升学生的理解力作为阅读课的重点,阅读也是学生经验的主要来源之一,在阅读中逐渐构建语文思维,从而提高个人思想和修养。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匆匆》这篇文章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和熟悉文章中出现的生字词、阅读和背诵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意义。教师在教学时根据目标来设计活动,这篇文章生字偏多,先带领学生扫清认知障碍,再带领学生通读文章,感受字里行间的美妙。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人文科学学科,肩负着培养学生情趣审美,提高社会鉴赏力的责任,语文课文的选择也会兼顾文章的语言的优美性以及内容的美好性。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的工具性,在教学上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字词、句子、修辞手法这些考试考核的内容,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情趣和审美价值。小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将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将审美情趣的培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很多诗词非常优秀且具有意境,像是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句中的景色描写非常动人,安静祥和的场景也让人身心放松,仿佛置身其中,学生在理解了整首诗句的内涵后,也会形成对于美的认识,在将来写作时,也会创造性地运用过去所学的内容,提升文章的美感。
结语: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明确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重要性,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运用能力,引导他们建立语文思维等,教师应当根据语文核心素养,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向莉.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转向[J].学周刊,2020(11):36.
[2]罗文迪.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散文百家(下),2018,(11):116.
[3]李金秀.论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J].中外交流,2018,(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