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敬
河南省驻马店市 驻马店实验小学 463000
摘要:小学语文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课题之一,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学习环节。朗读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良好的朗读能力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也能直接反映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计划。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生涯初期最重要的学习课题之一,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学习环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和表达自己,其实,所谓的朗读教学,就是声音清晰的将教材内容大声的朗读出来,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成口语阅读,学生通过朗读,梳理文章的脉络,从而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朗读兴趣;教师范读;朗读技巧;课后练习
关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大部分教师对其给予了忽视,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语文教材中的韵味不仅没有办法得到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的理解作者的感情。学生们缺乏大声朗读的兴趣,由于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校对较低,自控能力也较差,所以学生并没有意识地对语文进行朗读。其实,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和引导他们读好书都是无法替代的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是指对学生的书面理解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从语文的基本特征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从朗读教学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将书面语转化为发音标准、声音生动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在今天的教育改革中,朗读越来越多的应用于语文教学,也受到了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策略来帮助学生学会朗读。接下来笔者将从朗读兴趣、教师范读、朗读技巧、课后练习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对朗读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朗读语气僵硬,没有活力,所以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沉重的自卑感。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善于倾听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优势,让学生可以朗读好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段句子、一个单词等等,只要学生可以做到良好地、有效地朗读,然后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适当的表扬,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以学习《七颗钻石》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时,我会给学生们5分钟的时间进行朗读,然后我会大概的讲解一下本课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为学生们做一下简单的课前导入,随后选择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在这个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地微笑示意以及用眼神鼓励学生,在学生朗读结束后,我会带领全班的学生为这名学生鼓掌,我会鼓励学生,提出表扬,同时为学生纠正小错误。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教师都要及时提出表扬。
二、教师应进行示范朗读
教师的示范朗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前要仔细研究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范读是一节课顺利的开始,人的多种感情是在情境中产生与发展的,所以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入到教师所创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以学习《花的勇气》这一课为例,在进行这一节课教学之前,我会先把文章认真地、反复地读几遍,达到熟读的效果,然后准备与本篇课文相关的配乐作为辅助教学。
在正式上课时,我会播放配乐,在配乐的作用下我将进行范读,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为了加深学生们的理解,我将提出一个问题:“在我刚刚读的过程中,大家想到的什么样的画面?”随后展开一个课堂交流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更容易进入到文章的意境中,通过范读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融入其中。随后我将进行本课的讲解,在本节课要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范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声音,它可以利用清晰的普通话发音,将视觉图像转化为听觉图像,生动地再现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也就是说,朗读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意思,所以发音准确,清晰,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教学生朗读技巧,帮助学生正确朗读。
例如,以学习《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这一课为例,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会反复的阅读本篇文章,仔细地专研文章中主人公的对话,在正式上课时,我会给学生们5分钟的合作阅读时间,让学生了解文章讲得主要内容,随后选择两名学生与我进行合作,如:我将朗读文章的旁白部分,然后让学生分角色阅读“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会指导学生。朗读结束后再给学生3分钟的合作阅读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指导刚刚的两名学生如何进行朗读,如:注意文章的标点符号;注意主人公的性格;结合文章语境进行文章朗读。其余学生阅读后,我会再与刚刚的两名学生进行合作,让剩下的学生感受指导前与指导后的差别。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真切的让学生感受到朗读指导的重要性,从而对朗读产生兴趣。
四、加强学生的课后训练
如果教师想让学生达到更高层次的朗读,教师首先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流利的朗读教学材料,使用普通话,发音听起来清晰而响亮,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词,不读破句等等。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做到正确的发音,有感情的朗读,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从而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发挥朗读的基本技能。
例如,以学习《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为例,其实古诗是最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因为古诗有其独特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会让学生先进行几遍朗读,将不认识的字用字典查出来。关于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能只依靠课堂内,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将课堂外的时间利用起来,打好朗读的基本功,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我还会为学生制定朗读计划,如:利用课余时间朗读要学习的下一篇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语调,从而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朗读量不断增加,在朗读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写作材料,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朗读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辛勤实践,才能真正展现小学语文朗读的艺术魅力。小学朗读教学是教师必须长期开展的一项活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尽力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促进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要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感受语言的魅力,利用丰富的内容,挖掘深刻的意义,然后通过朗读把它表达出来。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成长,从朗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美,从而掌握文章的主要思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良好的培养计划,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岳莎莎.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探究[J].才智,2015(20):216.
[2]娄洪菊.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20):232.
[3]宋云宏.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分析[J].科技展望,2015,25(01):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