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翠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高级中学
摘要:理想的教育是“情”和“智”的统一。把这样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实处,就要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情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把教学和课堂既要融入情感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需要将二者统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古板,比较冷冰冰,它只是将书本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过多的教学感情。但如今教师要积极发展情智教学,将情感带入语文课堂,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加喜欢这个学科,更加努力学习。
关键词:情智理念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正文:我们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缺失了太多的情感,在课堂上老师只是将教育者想让学生学习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可以说仅仅只是文章剖析课或者古文分析课,所以大部分教师要根据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和弊病并去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情智教育创建者孙双金老师认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论》的作者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都很有效的昭示了基于情智理念教学的重要性。
一、启动学生的情智
让语文课堂融入情智,就需要老师努力去找到正确的有效的讲课办法,启动学生的情智。启动学生的情智就是让学生在语文学习时对学习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一些影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迅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迅速进入学习情境,还能以良好的心境去体验文章的情感,与课文的内容产生共鸣。
例如:老师在教授《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课文时,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情感有很多,也很复杂,但是它只讲述了人中国人民在胜利时刻的那一段的故事,所以只是单纯的讲解课文,学生们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发生的艰难的历史背景或不是那么了解,而且可能与课文产生不了情感共鸣,这时如果老师想要更好的将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就要去给学生们讲一下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去给学生们讲解一下当时人们是所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取得的胜利,中国人民在当时是多么的困难,多么的努力奋斗去为人民争取一个和平的家园。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时人们的心情,让学生感动,触动。这样就可以初步的启动学生们的情智,为学生们以后的情智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让学生生成情智
学生初步的产生情智以后,接下来就让学生生成情智。生成情智的内涵就是感悟,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理解语言,体验语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中提高想象力,思考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成,从而生成情智。
可以用他们本身就拥有的情感,比如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在讲述课文中进一步渲染,进一步的将它们融合起来,最终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例如:老师在教授《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课文时,因为学生对英雄或伟大的人物本来就有一些崇敬之情,所以老师可以借助这些崇敬之情,去给他们讲述更多关于焦裕禄伟大的事迹,诱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智。老师可以按照这样的流程去教授课文,在学生初读课文时,让他们初步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们细读文章,说出他们内心的疑问,最后老师解答他们的疑问,并借此带动他们的情感,使学生和课文情节产生情感共鸣,最后使他们的情智得到升华。
三、让学生全面发展情智
最后老师需要让学生全面发展情智,让情智融入到学习的各个方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以交流的方式去展现和表现情智,表达式最快速且有用的方法,这样的方法能更直观的看到学生是否将情智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表达的情况去矫正学生 不足的方面,直观的看到学生在哪里还有薄弱的地方,还可以去反思一下自己在教授中有哪些不足,需要哪里改正,去寻找更好的方法讲课。
让学生去表达可以利用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让学生去写一些观后感,读后感等等,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换成有个性的语言及时的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要成为倾听者,同时也要成为倾诉者,与学生产生共鸣。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辩论比赛,让不同观点不同立场的学生去辩论。让不同的学生说出不同的想法,这样学生在辩论中就可以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单一的想法,还能倾听别人不同的想法,而且学生在辩论的时候也能更将自己的想法想的更加深入,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在以后思考的时候也可以想着更加全面。久而久之,学生的情智就会发展的更加全面,学生就会将情智学习融入到自己学习的各个方面。
结束语:所以教师们要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摆脱古板的教学方式,去发展新的教学观念,寻找新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将课堂变得多姿多彩,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从而从被动学习转变成爱学习,会学习,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而对于高中语文,这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且非常灵活的学科,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融入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即发展了智力,又对课程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在学习中也会变得非常轻松,从而慢慢的提高了成绩。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优化教学探析[J]. 金一琦. 课程教育研究. 2016(16)
[2]浅谈情智语文在教学中的价值[J]. 高艳芳. 语文天地. 2017(05)
[3]“情智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 郭晓娟,温海燕. 教学与管理. 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