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的实施策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彭旋嘉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彭旋嘉
        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二堡镇第一小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越来越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后,才能更投入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及时跟上教师的节奏,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有效的措施来提升教学的效果,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实施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学习兴趣,在进行任何科目的教学时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作为小学阶段基础的学科,对于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的效果也不尽如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积极的实施兴趣教学法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只有采用这种方式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受到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落后,课堂教学的氛围紧张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讲课的思路早已熟悉,没有任何的新鲜感,学生学习的动力也会逐渐丧失,学生被动的接受,不能主动地思考和积极的探索,严重影响了学生听课的效率,因此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二、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方法的实施策略
        (一)采用情境教学法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阅读的部分占据着较大的比重,学生只有有了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情境教学的模式,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能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并能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画杨桃》一课的教学时,首先教师为学生拿出了一个杨桃,并对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让学生举手说一说。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出:咱们今天要讲的文章也是关于“杨桃”的,既然是画杨桃,那你们也来拿出纸来画一画我手中的这个杨桃吧。教师将杨桃摆在讲台的中央,给出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来画,学生画完后,教师让学生之间进行对比观看,并同时对学生说出:你们读一下今天要学的课文,读一下文章谁画杨桃?怎样画杨桃?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并对比一下和我们画的杨桃有何不同,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它告诉我们一一个什么道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由的阅读,学生阅读后,并对学生说出:咱们班级中有没有出现和文章中“我”一样,将杨桃画成一个“五角星”的,有的话请你举一下手。学生中有个别的学生举手示意。教师对学生说出:为什么“杨桃”会画出不同的样子。学生说出:因为看的方向不一样。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再次朗读,并对学生说出:文章中“父亲对我严格”、“同学对我嘲笑”以及文中的老师态度又是怎样?你们在进行这部分的阅读时要同时思考一下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试着模仿一下他们的神情及动作,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学生朗读完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分自然段的讲解,学生掌握后,并让学生联想生活的实际说出自己学完这篇文章的收获。教师借助情境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对于文章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并能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有效的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并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法
        语文的教学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已经成为教学的发展趋势,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借助多媒体中丰富多彩的图片和生动的音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乐于接受,并能积极的参与教师设定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学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进而实现语文教学的良好发展。例如:在进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出示过节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出: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同学们观察图片,说说它们是哪些节日。教师依次出示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图片,让学生来猜。接着教师为学生出示重阳节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出:这张图片是哪一个节日?学生:重阳节。教师:在重阳节的这一天大家都会干什么?学生:登高。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各地在这个节日中不同的风俗,让学生体会这一个节日的习俗。接着教师揭示诗题,引导学生解题意。教师:那么,重阳节是哪一天呢?(板书: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节日是重阳节。教师对学生说出: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就写了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接着教师为学生书写题目,进行题目的解析,教师: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亲人,“忆”在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不一样,它是指华山以东的地区。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诗题,注意停顿。(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诗句的解析。在进行后两句的讲解时,由于不少学生不知道“茱萸”是什么,教师为学生出示图片,并对学生说出这种植物的作用。学生理解这首诗的含义后,教师为学生播放音乐,并附上登高的图片,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自己登高的画面,并让学生体会缺少自己朋友陪伴的情境,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来体会。教师借助图片导入的方式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思考,体会文章表达的内涵,有效的缓解了课堂紧张压抑的教学氛围,学生轻松地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学习成果,同时实现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三)采用故事教学法
        教师在进行语文的教学时将教学的内容充分的整合,以故事教学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兴趣。由于故事本身具有灵活性强,情节波动大等特点,同时教师在进行故事讲解时有效的设置悬念,促使学生能积极跟着教师教学的节奏,来探究故事的最终结果。教师将教学的内容融入故事中,学生能自动的带入到故事的角色中,并能产生共情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也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进行《大禹治水》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对学生进行故事的导入,对学生说出: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多次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形,就想办法要为人们制伏洪水,那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教师借助故事进行文章的导入后,引导学生自由的阅读课文,学生阅读后,同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我国曾经发生过洪水灾害后给城市带来过危害的图片,并对学生说出:你们都看到洪水带来的危害是不是很可怕,那你们学习了今天的课文后是不是可以将洪水的危害告诉他人。学生积极的给予肯定的回答。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在班级中进行故事的讲解,教师首先让一名学生进行讲解,学生讲完后,由其他的学生进行补充,采用这种接力讲故事的方式来陈述教学的内容。教师借助这种形式进行教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述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及时的了解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语文学习的内容,有效的巩固了学习的成果。
        综上所述,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教师借助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来三种教学方式来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有效的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给予学生课本知识的延伸及拓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意义,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姗姗.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C]//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论文集卷四.2019.
[2]谢杨英.兴趣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18(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