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娟
枫树山中航城小学 湖南省 长沙市 410007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思想的传递,这才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本文即是从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以及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学习三个角度出发,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不再满足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老师不仅要注重小学语文知识的有效传输,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才是影响小学语文最终教学成果的关键。因为只有小学生真正学习和理解小学语文知识,才能够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目的,也才能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相契合。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知识教学之前 ,其需要先从小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激发小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开展语文知识教学,才能发挥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不感兴趣,那么教学老师就难以将语文知识真正有效地传输给学生,因为小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性地思考,自然也就难以实现对所学语文知识的有效吸收。
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教学老师可以咨询学生:“同学们,你们都喜欢我们学校吗?”学生:“喜欢。”老师:“为什么喜欢?”学生:“因为这里可以学习知识。”/“因为这里有我的老师和同学。”老师:“大家认为我们学校的环境怎么样?”学生:“很干净。”/“很整洁。”老师:“是的,你们说说,自己最理想的校园环境是什么样的?”学生:“我喜欢有树有草的校园环境。”/“我喜欢有山有水的校园环境。”老师:“看来大家对于我们学校的楼房建筑并不是很喜欢。”学生不语。老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大青树下的小学’,从这个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里有一棵大青树,对不对?”学生:“对。”老师:“大家猜猜里面还有什么?”学生:“有花有草。”/“有小动物。”老师:“大家都是按照自己理想的校园进行猜测的,我们一起来看看,究竟是不是这样。
”
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学习
知识不是通过耳朵听就能够掌握的,而是需要通过自己大脑的主动思考才能进行有效吸收。当前的诸多语文老师在开展语文知识教学时,总是要将课文当中的知识全部告诉学生,唯恐存在遗漏。其实这种教学方式是存在很大问题的,教学老师仅是完成了知识的传输,而没有完成知识的教学,因为学生没有经过任何的思考,其对于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相当有限的。所以,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时,要格外重视对小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学老师就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老师:“同学们,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为什么还要答应?”学生:“因为诸葛亮胸有成竹。”老师:“仅仅是因为如此吗?你再胸有成竹,就一定能够实现吗?”学生:“因为周瑜没有给诸葛亮拒绝的机会。”老师:“这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周瑜说军情紧急,希望不要推辞。虽然话说的很委婉,但是已经将诸葛亮拒绝的话语堵住了。”老师:“还可以从哪看出来?”学生:“当诸葛亮答应之后,周瑜立刻要求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这样诸葛亮就再也没有反悔的可能了。”老师:“没错,那么这种情况下,周瑜会不会产生疑惑?”学生:“会。他不敢相信诸葛亮为什么答应的这么快。”老师:“所以怎么样?”学生:“所以他派鲁肃前去探查,看看诸葛亮究竟要怎么造箭。”教学老师继续提问,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究。
三、小组合作集体探究学习
教学老师在开展小学语文知识教学时,可以通过“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引导各小组进行自主知识探究。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和提高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还能够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学老师在引导学生探讨某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但是,这种情况下教学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通常会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学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周瑜的性格特点等,这种探究需要有根有据,而不仅仅是凭借学生们的主观印象进行评价。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教学老师首先需要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开展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础。在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学老师还要特别注重对小学生学习思维的激发。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学等,这些均属于对小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只有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努力,才是真正开展语文有效教学的根本之道。
参考文献:
[1]石福多.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法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11):38.
[2]谢小丽.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