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张晓燕
[导读] 生活是知识的源头,任何知识都不能脱离生活
        张晓燕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第六中学 718699
        摘要:生活是知识的源头,任何知识都不能脱离生活。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适应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已成为现阶段教育工作者积极采用的教学方式,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的内容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并让语文教学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的感悟促进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促进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有效开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从而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模式;初中语文;应用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也正在也是处于塑造形成的状态。从本质上来讲,这个状态下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直接取决于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学生正是处于这样的心态下,新课改的改革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践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理念,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聚焦于学生的日常,使学生的心理体验与情感体验得到有效的关注,使学生的认同感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状态,进而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应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更要有效的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模式时,还应该着眼于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语文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层面来分析,转变教育理念,更好的掌握本质与规律。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讲,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提升教学的效率,改变教学的方法。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使语文的学习不再是课堂上枯燥的知识讲解,而是变成一种生活化的东西,从学生真正需要的地方出发,真正的起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让语文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存在,学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习语文,真正的实现了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教师最为简单最为基础的方式,是让学生能根据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积极投入到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所学的知识点,并自主的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使学生真正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秋天的怀念》一课的教学,由于本节课的课文中记载了重病缠身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事,表现了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也表达了子女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教师借助生活中各种母慈子孝,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的生活案例,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内涵,同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在自己生活中母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故事。让班级中的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而从而使学生更能深入的理解教学的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章的阅读,并让学生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三次才看成菊花,前两次作者拒绝了吗?怎样拒绝的?态度怎么样?引导学生分析文中出现三次的“菊花”,引出我对三次看花的态度,分析第三次看花时我的态度变化。并让学生思考第三次看菊,又是秋天,这个时候,他眼里的菊花五彩缤纷、争奇斗艳、朝气蓬勃。是作者转变了吗,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自己改变了对生活的看法,而是通过对菊花的描写,间接、含蓄地告诉我们他成长了。

教师并对学生说出生活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阅历的增长、心态的变化就是我们成长的足迹。教师借助这样生活化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联系自身生活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思想情感,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理解和掌握文本的知识
        从语文教材的本质上来看,所选的内容大多是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感悟与感想。因此教师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作者的描绘进行有效的联络,驱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驱动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教讲课时,需要挖掘课教材中与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的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教学知识的价值所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理解教学的内容,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众多在生活中拍摄的冬天的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冬天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内涵。同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几篇关于冬天的文章,并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入手,这样通过特定的生活化要求,从学生在生活中获取关于雪的事物,让学生在写关于雪的事物时会更加轻松。同时学生结合教师的指导,进一步提升了对济南冬天的文章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将生活中的内容与课文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与提升,让学生明确生活中的创作是最能打动人心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而达到了良好的锻炼目的,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师借助这种教学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探索,从而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转变教学的理念,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语文教学的转变与调整,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理念适当的进行调整,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是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应该借鉴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落后的教育学思想,不断拓宽教学思路,深刻认识生活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关键作用,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入的挖掘与了解教材中的内涵与表达的意义,为学生建立起教材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进一步提升学习的效率。例如:在进行《猫》一课的教学时,教师首先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导入,对学生说出:老师在小时候特别喜欢小动物,比如可爱的小兔子、有趣的小狗、乖巧的小鸡。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小动物呢?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的讨论,并引导学生说出“猫”。接着教师对学生说出:猫,老师也很喜欢,猫的外貌和习性是怎么样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讲解猫的特征。然后揭示主体:今天我们来认识认识老舍爷爷家的猫。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由的阅读文章,并让学生思考:作者对小猫怀有什么感情?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让学生在文中找到后并进行标注,同时教师对学生说出:课文通篇洋溢着作者喜爱猫的感情,想一想,应怎样朗读,才能充分体现作者的感情,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亲切,因此朗读时语调要轻,感情要充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充分的挖掘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为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实现情感上的触动,进而提升了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的策略来将语文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会与感悟语文的魅力。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的状态,实现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峰.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运用[J].高考,2016(33).
        [2]陈家建.浅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8(5).
        [3]刘云仁.探析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资源,2018(06):10-11+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