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应用探究式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张显钊
[导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发掘和提升提升学生的探究潜能
        张显钊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第一中学  湖北省  郧西县  442600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能力,发掘和提升提升学生的探究潜能。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数学教学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阶段,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往往会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长期下去,学生的思想被禁锢,只学会了解题方法,但是却失去了思维的活跃性与主动思考的能力,这些对学生长远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们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提倡新型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研究
        探究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动力为目标,是指在课堂上通过一定的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研究,经由思考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逐渐摆脱了过去单一的教学客养模式,形式逐渐多样化起来,在这其中,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听课的效率,这种不是由教师发布结果而是要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潜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氛围,使教学在轻松的氛围下顺利进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下面,我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进行一番意见阐述,以供参考。
        一、提升学生实践的能力
        在新时期下,我们开展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步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多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和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的程度。我们在课堂上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给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通过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对实践的兴趣,提升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
        比如,在学习“对数函数”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作业:通过电视节目、报纸、网络媒体等途径调查对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用途,将调查结果记录下来,制作成调查报告,感兴趣的还可以制作成PPT,将自己的成果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这样,通过这种开放性作业的布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会大大提升,不自觉地沉浸到数学知识营造的氛围当中,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又比如,在学习“函数的应用”这一节内容时,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小比赛,首先将学生分为了六个小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探讨,通过研究设计出一个函数模型。之后我将各个小组设计的模型作为比赛的题目,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抢答,回答问题最多的小组获得胜利。这样,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建模中来,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纷纷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从而提升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
        二、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与课下的巩固学生过程调转过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在课下学习新知识,课上解决疑惑、巩固知识。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应用,能够明显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只有学生自主吸收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所接受。
        比如,在学习“三角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使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让学生首先自主学习教材当中的内容,将自己的学习疑惑和问题总结出来,从而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再组织学生通过网络的方式集中观看与三角函数相关的优质教学视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存在的困惑。我还鼓励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多进行交流,了解他人的学习进步与思维,从而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之后,我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展开集中解答,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从而完善教学环节。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升,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创设问题导入情景
        情景创设可以用在课堂导入环节,使整堂课的教学都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基本的认识,并且激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更快速地进入到数学学习状态中来,让学生产生质疑,提出问题。教师在创设问题导入情景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使学生可以建立在自身实际需求的基础之上去学习新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集合间的基本关系”这一节内容时,笔者使用了问题导入的手段,让学生在问题串的回答中了解将要学到的知识。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早上早饭里有鸡蛋的学生举一下手?”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之后,笔者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鞋子是黑色的学生举一下手?”又有一部分学生举起了手……在一番简单的提问过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几个问题当中,每次举手的学生群体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转移,让学生产生基本的了解,引出教学内容。
        四、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的情绪,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学生只能通过大量的课后作业去接触数学,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的印象。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通过开放性的课后作业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充满探究性和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发展。
        比如,在学习“用样本估计总体”这一节内容时,为了使学生认知到本节内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下调查活动。首先按照一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了几个小组,让学生能够相互配合完成工作,确保学生的课下活动效率。接下来再让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沟通,确定好一个组内成员都想调查的方向。接下来就要展开实践活动,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搜集等方式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并结合从教材上获得的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想一想这样的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可以得出较为真实的结果,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再比如,在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教师给出的例子,搜集生活中的相关信息,了解生活中更多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相关的现象,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奠定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
        五、总结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其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不能一味地对学生实行高压政策,这样做,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在高压下失去自信心的现象,是极为不利的。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应当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释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为学生的未来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勤. 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2018(45).
        [2]袁建喜. 高中数学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