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小学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张庆华
[导读] 近年来,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已开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已经覆盖了整个教育行业
        张庆华
        浙江省慈溪市润德小学 浙江省 慈溪市 315301
        摘要:近年来,许多教育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已开始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已经覆盖了整个教育行业。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争取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小学生处于学习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想法尚不成熟,这是教师发展其学科素养的重要阶段。因此,作为小学生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核心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和标准,积极改进教学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培养
        在小学阶段,基本的数学素养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这是数学课程教育价值的综合体验,对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同时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和优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认真分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具有数学特征的能力和素质,从而为学生日后在数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故而,本文将从以下几点阐述如何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
        1.课堂合理设疑,培养数学思维
        对小学生来说,数学是抽象、复杂的,这也给教师教学带来很多困难。而思维能力是学习数学的重要依托,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鉴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合理设疑有助于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其思维品质。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根据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巧妙设疑,让学生独立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带有小数的价格标签,并提问道:“这些数字跟我们平常所见的数字有什么不同?”学生马上把注意力放在小数点上,并举出生活中的其他例子,比如身高和体温的数据等等。然后我继续问道:“那么这种数字代表什么意思?比如一支铅笔0.5元代表什么?”学生答道:“0.5元代表5角钱。”于是我列出式子:5角=(5/10)元=0.5元,并提问:“结合之前学过的分数,你能说出0.5元的意义吗?”学生思考后答道:“把一元钱分成十分,取其中的五份,得到十分之五元也就是0.5元。”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0.05元”,让学生思考它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
        2.自主探究,能力提升
        小学数学知识也有一定的难度,小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缺乏学习经验,对于所学的知识内容,他们难以做到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时,他们常常会出现很多疏漏。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不仅仅是学生自身能力不足,更在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比如,一些教师师本观念过强,惯于使用灌输式教学法,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自然难以做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有效运用。为此,教师可以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另外,鉴于学生缺乏学习经验,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能够深度参与探究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当教师讲授“垂直与相交”时,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学法,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了解垂直和相交的概念。首先,老师收集课外生活的一些图像,将它们呈现在课件上,比如:十字路口等等,借此构建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自己发现的相交和垂直的现象。而后,教师可以将本节课相关的习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日后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3.创造学习情境,增加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是抽象且复杂的,低年级的学生仍然很难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并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这对强化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十分重要。比如,教师可以在分享新知识之前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可以使用各种教学工具为学生创建一个有趣的学习情境,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其主动接触新事物、新知识。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 6-10的加减法”时,根据数学教科书的内容,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情境:当钟声响起时,学生们开始打扫卫生,教室里总共有六张桌子和七名学生。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一共多少人,需要擦多少桌子。这样,学生可以识别两个数字6和7。然后,老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情境,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你家有多少人?”这时,一些学生回答说:“家里算上祖父母共6人。”另一位学生回答:“我们家中也有6个人。”接着,老师继续问学生:“那么,如果将你们两个家庭的人数加起来,班里会有多少人?”学生们开始展开计算,最后得出总共12个人。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这一情境教授新知识。
        4.促进提问,加强思考
        实际上,提问也是思维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对当前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并且这个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是学生感兴趣的,他们能够保持学习的动力。并且,能够发现更多问题,并勇于提出问题,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提出问题,以保证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
        在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领导和组织,以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如果数学问题来自现实生活,教师需要让学生与现实生活进行更多互动。而生活中的问题通常需要在课堂上加以吸收,教师要认真思考并听取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以便真正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另外,核心素养一种综合性能力,所以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将生活的各个方面与数学联系起来,以便学生在面对日常问题时,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问题。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扩大学生思维范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教育学生时,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整体的进步。
        5.指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
        在构建数学模型时,学生可以使用特定的方法来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特定的数学问题做出简单的假设,并运用他们学到的知识来构建数学模型,以有效地解决问题。例如,有一个数学问题:小花家这个月消耗水8.5吨,一吨水是1.75元,那么他这个月要付多少水费?这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题目中的基本信息,然后提出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创建什么数学模型?”学生的正确回答是:“单价×数量=总价。”另一个例子:小刚体重30.5公斤,父亲体重是小刚的2.4倍。小刚父亲的实际体重是多少?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分析基本要素,然后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接着顺利解决问题。
        总之,教育改革之路十分漫长。教师需要逐步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将创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并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同时,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技能,在课堂上展示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便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和能力。此外,学生还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并积极接受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增强自己的数学实力。
        参考文献:
        [1]周淑红.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2]王艳玲.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表现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唐吉荣.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探[J].学周刊,2018(32):33-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