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林义芳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全面实施德育教育
        林义芳   
        蕉岭县蕉华田家炳小学   514150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小学全面实施德育教育,并增加德育的有效性。德育教育不仅是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而且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通过观察,目前的小学德育工作通常存在形式化、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过于僵化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本文就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相关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小学德育;德育教育;教育对策
        德育教育一直是各个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对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实践面临着许多挑战,在许多情况下,这些挑战无法给学生带来认可度和预期的学习效果。如果想要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就必须勇于应对当前小学德育教学中的挑战,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实现理想的小学德育教育效果。
        一、小学德育教育中的主要问题
        对小学德育功能的分析表明,有效的德育教育对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但是,根据长期对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观察发现,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并不乐观,还存在很多问题,教育效果不太理想。
        (一)缺乏现代性
        在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难以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导致教育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现代小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触的新鲜事物很多,部分教师并未因教育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没有因材施教,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这很难让学生接受,无法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德育教育的成败相关。但是,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一些教师目前还不满足相关专业要求,其思想心理觉悟不够高,因此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会存在很多问题,甚至会对学生的思想德育观产生重大影响。
        (三)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主体性
        德育实践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但是实际上,许多小学教育实践活动都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德育的整个过程集中在教师身上,也不强调德育的有效性。也有部分小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文化课表现,忽略学生的个性和性格发展,这使得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一直没有明显改善,这也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相关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新时期下,学生是接受学习、接受教育的主体。小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起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想观念的基础阶段,因此,在此阶段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因材施教。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注重听取学生的意见并以身作则,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鼓励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改进德育教育模式
        有效的教育模式对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和德育效果有重要作用,
        教师要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教育技能,增强德育模式的先进性和现代性。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德育教育的目标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当前教育环境的变化,改进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与德育教育环境相适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助力教师顺利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
        (三)营造健康的德育环境
        环境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有重要影响,所以,营造健康的德育教育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丰富了网络资源,不良信息容易进入人们的视野,小学生自控力很差,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避免其误入歧途。学校和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健康的学习环境,创造良好的教室文化氛围,根据学校要求,带领学生一同创造校园个性化海报,共同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此外,营造健康的德育教育环境也需要社会、家长的配合,教师应该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合理进行家访,以充分了解学生的社会关系,及时规避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同时,呼吁社会共同为学生营造健康的社会德育环境。
        (四)在各学科学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但不是其一个人的工作,在日常的学校活动、教学活动中,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将人才培养与教育有机结合,以达到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因此,各个学科的教师应改进教学观念,根据教学中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将德育与学习内容巧妙的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观念,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只有协调好德育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关系,小学德育才能有阶梯式的发展水平。
        (五)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单一的德育教育形式过于单薄,教师应合理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增强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德育教育效果。在部分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仅将小学生的课程和活动范围限制在课堂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小学生天性活泼,更喜欢在户外活动中学习探究、发现乐趣,因此,教师应合理开展相关德育实践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营造热烈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让学生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所收获,让德育效果事半功倍。
        (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重点,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活动时,也应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一些小学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从而导致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若不提供心理指导,将会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寻求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学家的帮助,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七)家校合力共同提升德育效果
        小学生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而且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能形成较完整的教育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一定影响,教师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并制定合理的计划来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应引导家长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家长应该成为孩子成长学习的向导,成为孩子学习榜样。教师也要建议家长,不要过多地宠溺孩子,这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机会,容易让孩子形成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其成长。同时,教师要提醒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这能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能让学生更加全面的健康发展。
        总体而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了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德育教育作为提供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学生的整体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是学生道德认知形成的主要阶段,加强小学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实施有针对性的德育教学策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不断创新德育教学方式、优化德育教育效果,为小学德育教育注入新鲜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昊斌.关于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探索[J].文存阅刊,2018,(8):P.114-114.
        [2]姚金龙[1].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8,(12):P.97-97.
        [3]姚金龙[1].新时代下小学德育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知识文库,2018,(12):P.97-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