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陈丽好
[导读] 要成功地进行德育,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德育的目的。
        陈丽好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园洲禾山小学
        摘要:要成功地进行德育,我们必须首先弄清德育的目的。小学生很年轻,尚未形成世界观价值观,但这也表明小学生是非常可塑的。小学生通常是六岁到十一岁的儿童,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通常处于道德认知发展的常规水平阶段,这个级别的孩子尊重标准,但是他们没有自己的见解。班主任在德育教育方便肩负着重任,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道德德育知识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中小学的德育教育通常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心理健康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 德育教育
一、小学德育内容
(一)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阶段是树立人生理想的关键时间点,对青少年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高度重视的问题。在进行道德教育前,班主任必须首先对其进行理想信念的教育,而小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有理想和信念的小学生将被激励学习,将对自身的成长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对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有利,同样也有助于国家的发展复兴。
(二)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教育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阶段,科学地确定德育目标,采用合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德育,切实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所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小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且积极向上的三观。
(三)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的产生意味着人类社会发展道了一定的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与物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密不可分,生态文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后继者,我们必须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意识,并引导他们学会热爱自然并保护环境。
(四)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的心智思维并不是很成熟,他们很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干扰,所以小学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间段。面对疑惑时,他们不能采取理性的解决方案。因此,为了使学生健康成长,小学必须提供心理咨询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普及知识、提高认知、理解方法、认识异常和掌握技能。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一切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也是确立道德标准的价值标准。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通过爱国、处世、修身的教育,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培养热爱祖国和祖国的公民,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的影响力,每位班主任都必须亲自确保对小学生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所有教师和学校职员中,学生对班主任的依赖最为明显,学校的班主任既是专业教师又是班主任,这种特殊的双重身份可以更好地整合学校德育的不同渠道和方法,并在整体文化中发挥作用,他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道德发展阶段的理论上处于常规水平,这个级别的孩子具有纯粹的外部道德观念,他们可以将良好行为与不良行为区分开,但是这种认识要求“外部刺激”相信任何可以避免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而被批评的行为则是不良的,他们对事物行为的评判来自于自己是否会受到惩罚或表扬,在小学生的心中,班主任是最具威信和权力的角色,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事半功倍的。
(二)是家庭学校德育的纽带和桥梁
        班主任是一座桥梁,他连接着班级中的一切事物,同样也连接着家庭、学校和社会。更确切地说,德育双方责任是“家”和“班主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目标应该相同而不是相反。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小学是最需要家庭与学校之间紧密联系的阶段。学校的班主任小学必须维系好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老师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及父母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以推进班级事物的顺利进行,同样也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是学生学校生活的第一德育榜样
        在所有教师中,班主任是学生最难忘的人,无论他们是优秀还是贫穷。多年后,学生可能不记得其他老师的名字,但他们仍然记得班主任。班主任对学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可以持续数十年并发挥作用。在小学生的心中,班主任是一个“神”的存在,班主任的话是一个“神圣的指令”,而班主任处于班级话语系统的顶端,是学生们的“精神导师”。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孩子的行为通常是通过模仿他们欣赏和信任的人来塑造的。在小学,班主任是学生相信和钦佩的人,并且是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主要榜样。
三、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班主任应更新自己的德育观念
        长久以来,道德教育一直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学生能够被动地接受教育。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的主观意识日益增强,这种统一的主观观很难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只有在两主体道德教育观成为主流的情况下,课堂教师的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继续顺利有效地进行。德育的两个主体概念是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德育的双主体观是辩证统一的双主体。
(二)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班主任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入的学术知识,强大的知识框架和独特的学科知识,并在知识和能力上赢得学生的尊重和钦佩。班主任应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专业知识来管理和教育学生,集中学习,加强学术研究,掌握科学的德育理论和方法,并改进有效地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
        没有情感的道德是空洞的,冷淡的言论,无法培养真正的君子。关爱学生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必须有能力爱学生并让爱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马斯洛认为人们需要爱和归属感。面对各种情感矛盾,学生渴望被理解,尊重和信任。在学校里,班主任是学生的情感支持,渴望得到班主任的关爱。理解。课堂教师应在道德教育中注入情感,真诚的情感可以感动学生并获得信心。
(三)负责任的老师应采取多种德育方法
        将道德教育纳入学科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和责任。班主任应认真研究本学科的特点和规律,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同时也要将道德教育纳入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适当的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实践活动的教育理念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学生构成了活动的主体,班主任在活动中起着指导的作用。班主任应鼓励积极参与和成功的学生,及时批评表现不佳的学生,并鼓励学生将来在德育实践中取得更大的成功。动手活动超越了教材和教室的范围,并延伸到社会、生活和自然,他们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实践活动中的德育需要明确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对课堂教师的规划和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并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和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蔡惠丹.小学数学中德育渗透有效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58-159.
[2]左二建.如何促进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开展[J].小学生(下旬刊),2020(12):57.
[3]刘娟.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有效开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