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王新儿
[导读]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以历史故事奠定教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课程教学重难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王新儿
        常州市金坛第五初级中学 江苏省 常州市 213200
        摘要:在初中历史课堂上,以历史故事奠定教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课程教学重难点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其贯穿于历史课堂中,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形成具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为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初中历史课程受学生的喜爱度提高,因此,本文从历史故事的作用与应用中入手,探讨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创新手段与教学方式,为初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时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一学科,对于学科内容是存在探究欲的,但历史这一课程在文字上的平铺直叙与丰富的历史事迹确实给学生学习带去了较大的压力,相较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历史学科在人文属性上较弱,其更加具有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学习上若难以获得学生的历史认同,则变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需要进行教学创新,积极应用历史故事形成具有新意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融入历史故事,深刻解读历史学科内涵与意义。
        一、课堂导入中用历史故事设悬念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会直接将需要讲解的历史知识展示给学生,在课程进行到一半时,才发现很多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不在课堂上了,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还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重视导入环节。在教学中,导入环节通常可借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向学生提出与故事内容相关的问题,设置悬念,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先为学生讲解女娲造人的故事,由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解完故事后再告诉学生,女娲造人只是一个传说,人类不是女娲创造出来的。随后可设计问题:那么大家想知道人类最早是如何出现的吗?教师创造出的悬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探索新知识,由此掌握历史知识。再比如,教师讲解“五四运动”这部分内容时,在导入环节就可先向学生讲述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的盛况:“天安门广场上摩肩接踵,在毛主席喊出‘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后,54门礼炮齐鸣28响。”在讲述这一历史事件后,教师可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何要设置54门礼炮?为什么要齐鸣28响?”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下会畅所欲言,讨论完毕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28响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后所进行的28年奋战。此时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完全集中在历史上了,教师可继续提问:为何要在这个伟大的日子里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呢?如此一来,在问题的引导下,教师不仅设置了悬念,还自然地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学生也顺利地掌握了这部分知识。
        二、紧密围绕教材内容,实现历史教学有效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到故事的内容必须紧密的切合教材,教师需要认识到只有故事所讲内容能够紧密切合教材才能够做到故事主体明确,促进学生在初中历史中的学习,才能够完成故事内容紧扣教学知识点,否则很容易造成故事中心不明确,学生无法掌握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点,历史故事只是历史趣闻,无法有效帮助学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学习,背离了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核心内涵。


        例如,在学习《动荡的春秋时期》这一节课程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通过了解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时代背景,来让学生认识到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这一教学目的,教师可以为学生去讲解齐桓公任用管仲期间发生的一切趣闻,用编成小故事的方法为学生进行讲解,教师通过将这些故事与教材中知识的相互交融来对学生进行一种润物细无声式的讲授,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到当时齐桓公能够称霸春秋的原因,帮助学生了解到这一节课程的教学目的。
        三、丰富故事表现形式,促进历史教学趣味化
        实际借助历史故事进行历史教学活动时,每个教师都需要了解一点,即历史故事表述语言等都需要具备形象生动特点。初中阶段每个历史教师都不能机械死板地讲述历史故事,甚至在此过程中机械灌输相关内容,相反,无论引用哪个历史故事时,教师都需融入生动灵活元素,以多元趣味形式进行呈现,从而最大程度挖掘历史故事教学法的价值与作用,增强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教学参与积极性,最终打造优质趣味课堂。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节课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布“推恩令”等史实,探讨这些措施的目的及作用。为了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引导学生认识到根本原因,教师就需科学借助多媒体设备形象讲解故事,比如,教师可以以西汉初年的七国之乱作为引子,利用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的直观图像辅助讲解。这样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更好地发挥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助教作用,促使学生直接且有效理解掌握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历史想象以及思维分析等能力提升,提高学生学科综合水平。
        四、故事教学结合实际,完成历史教学延伸化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有关与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时,也应当做到初中历史故事教学法与学生在生活实践方面的相互结合。教师在初中历史故事教学中需要紧密注意到初中历史故事教学与学生在生活中的紧密联系,通过教师对于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来帮助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锻炼学生的知识总结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学生在初中历史故事教学的指导下的课外延伸,来帮助学生实现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系统化学习。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完成《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一课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利用当地实际的教学资源条件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等场地,通过博物馆的实物展示,加以教师及时讲解以及补充,教师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实践做到紧密相互关联,来加深学生在初中历史故事教学中的体悟,加深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学习记忆以及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五、课内教学中融入历史故事
        以历史故事贯穿初中历史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过去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为了能够不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尽可能将具有趣味性,可能造成学生意志松懈的历史故事留在了课程的结尾,但这种方式实际上并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历史课堂上,历史故事作为一种历史的再现,其实际上为历史课堂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在课内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形成聯系性。例如在讲解“赤壁之战”时,通过对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由来的认识,更加深刻地了解赤壁之战对于三国鼎立的重要作用,且还能够为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作出良好铺垫。所以在课内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知识丰富度,这对于学生历史课程理解的深入程度与历史知识记忆性是具有较强作用的。因此,在课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寻找合适的契机插入历史故事,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形成对于历史事件的深刻讲解与充分认识,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历史故事教学的方式是符合当前的教学环境的,教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历史故事教学的实质内涵,紧密地遵循着其核心内涵来进行相关的教学,以此方能实现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贾琰.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崔汤山.初中历史概念讲解中历史故事教学法的应用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