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渗透研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崔修强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并引起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学科。
        崔修强
        辽宁省海城市东方红小学、114200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并引起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建立良好的道德和法律教学模式,自觉渗透优良的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字:小学;道德与法治;中国传统文化;渗透
        在教育改革深化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小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使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中,以鼓励学生形成独立,自信,诚实和守信的品质,这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大影响。小学道德和法治可以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使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小学德育的现状
        在这一阶段,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而遵循传统单一的教学形式,而还未根据小学生的人格特质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教师也无法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活动,没有有效地改善教学氛围。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德育水平和综合素养的提高,影响着德育效果。
        2.优良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新定位
        (1)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仁义礼智信”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促进着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但在现如今,其亦作为小学德育的目标,作为学生道德观念发展和良好素质发展的导向,因之,德育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
        (2)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德育动机的源泉
        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德育思想,一旦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就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完成自身的理想。可以看出,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德育的动力之源,又是师生的精神之源。
        (3)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学生健康三观形成的保障
        小学生虽然尚未形成“三观”,但对网络信息的过早接触,导致了一些三观问题。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道德和法治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教材中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内容,这便要求教师深入学习教材,同时要做好学习、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平时做好收集传统文化资料的工作,建构起自己的传统文化知识库。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关的传统文化材料。例如,在教学《我们一家人》一课时,可以向同学们介绍《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以便小学生了解黄香在小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而促进每位学生的同向学习,促进其养成尊重父母的良好道德。不仅是《三字经》中的故事,我国所有类似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充分渗透到对教材的扩展中去。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道德经》中的“信而贵言”使小学生理解:只有被人信任,才有机会获得成功。信任超越物质,是人格的基础。《王阳明录》中“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相上则损”则让学生知道如何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与家人进行相处亦当如此......
        (2)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尽管教科书的内容丰富,但远没有学生的实践经验来得深入。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也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即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经典,弘扬传统美德等,同时加深其对教科书知识的了解,最终使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意识中,并逐渐转变为学生自身的特征,从而自然提升学生的道德和文化修养。例如,不定期举行传统文化讲座。例如,以诚实守信、自信心等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做汇报或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此外,还可是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来组织有关的文化活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们自己收集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工作。如此,其不仅会获得相当量的知识,还会锻炼到数据收集、提取和分析能力。还可通过课堂讨论和研讨会,鼓励学生思考,激发情感共鸣,并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在心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最后,还可以组织阅读传统文化书籍,展开自我教育活动,如“践行《弟子规》,实现自我教育”的活动,使学生在家里通过为父母洗脚、给妈妈洗碗等活动来成为一个孝敬父母、责任心强的好孩子。此外,还当接受父母、老师、同学和自己的评价,并让其不断监督自己的改变。简而言之,通过积极的教学和实践,小学生的行为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向好调整。
        (3)组织学生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生命哲学、思想道德和忧国忧民、乐观开放、追求进步等的人文精神在许多古代诗词中都有体现。例如,比如通过: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并将其视为立身之本。这种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抵抗和克服现代社会过度利益化和物质化的趋势中发挥很好的作用,而指导学生间建立诚实有信的正确关系、并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对此,小学道德和法治老师则可以每周选择一个时间段,让学生阅读有关传统文化的优秀书籍。且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养水平,在学生阅读期间,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表达对书籍内容的一些看法,凭此,学生将更易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当学生完成对诸如《如何炼钢》,《三个经典人物》,《论语》,《中国成语史》,《雷锋叔叔的历史》等伟大著作的阅读后,老师则可鼓励学生就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进行互相交流和意见表达,交流和表达的过程则是书籍中、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因子深嵌进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过程。
        (4)从校外寻找资源支持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文化素养的发展通常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家庭环境,学校氛围和社会环境等。因此,在发展高等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应尽可能优化这三个部分之间的现有资源分配,并促进学校、社会和家庭在相互合作和监督前提下的职责履行,从而建立起强大的教育墙,形成可供学生长期发展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可通过“钉钉”平台的直播功能,展示我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到。学校还应积极听取家长的反馈和建议。还可以创建传统文化教育模块,以帮助父母学习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知识、更新他们的想法,以更好地与学校教师合作来教育学生。过去,利用社会资源是我们的薄弱点,现如今,我们可以依靠地区教育部门、重点学校、交通、公安和其他部门等来展开研学旅行活动,学生必会在此中受益匪浅。
        总的来说,通过在小学道德和法治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将构建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具备感恩、诚信、自立、自强等重要品质,在生活中会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在学习上回做到与同龄人共同成长。所有这些都促进了在小学阶段对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学生的培养,同时促进了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继承。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老师进行长期的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黄彩万.刍议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中外交流,2018,11(52):222.
        [2]郑守祥,唐慧.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科幻画报,2018,000(005):P.134-135.
        [3]章乐. 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8):21-26
        [4]邱凯祥.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34(01):3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