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措施探究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1月第1期   作者:曹英焕
[导读]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曹英焕
        河南省鄢陵县张桥镇第一初级中学
        摘要: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习和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教师应当以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深化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通过科学有效的观念与方法运用,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结合新冠疫情背景,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展开探究,并积极寻求有效的优化教学策略,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初中;学生;心理健康
新冠疫情在全民众志成城的抗疫下逐渐得到抑制,教育教学也全面进入了后疫情时代。教师应当认识到社会形势的转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在针对性的教育活动下实现心理素质的增强。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与标准
科学的心理健康定义为: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活动过程中能够进行愉悦适应力的调整。简单来说即是人们的社会适应化程度,是否可以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内容,并不存在沟通障碍。美国教育学家克莱尔.尼克认为“心理健康是对外部环境的有效接受与认可,处于社会活动中不会出现缺乏安全感”;我国心理学家马程远则是认为“心理健康是人们无论处于什么环境条件下都可以进行良好的自我协调与平衡,从而实现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与完善的人格”。根据国内外的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可以看出,心理健康可以总结为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在不同的环境下存在差异性表现形式。
以初中生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存在时间相关性特征,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由于身心发育的因素导致对环境和事物产生不同的认知,例如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异性之间会产生吸引等情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需要接受科学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也要充分结合家庭环境与社会背景,不同的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成长经历。
        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习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基于学习因素角度来看,首先多数学生存在较大的学习压力,原因在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和家长都十分重视学生成绩,一些学生会由于学习压力导致存在过度焦虑感和神经衰弱,当成绩下降时畏惧教师和家长的批评与指责;初中阶段的知识内容较为复杂,由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方法得不到优化,学习氛围较为枯燥,学生也会出现厌学情绪;此外,师生感情基础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存在密切联系,当学生对教师存在好感时自然可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反之则会由于教师的因素而厌倦学科学习。
   (二)人际关系导致的心理问题
首先是和父母的关系,初中学生处于自我感觉成熟的状态下,不希望父母过度参与自身的生活,而父母很难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长期处于沟通不足的情况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也会加深,导致其出现心理问题。或是由于单亲家庭因素的影响,孩子难以认可自己的父母,存在明显的抗拒行为和抵触情绪。其次是同学关系,学生对于存在好感的同学往往希望建立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但相处过程中一旦出现矛盾就会导致认同感缺失,致使关系破裂。最后是与教师的关系,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与关注,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师生间的沟通不足,学生也会逐渐降低对教师的信任感。
  (三)情感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必然会影响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造成了青春期心理活动的种种矛盾,由此开始出现青春期烦恼。

此时初中学生性意识萌发,开始关注异性,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少数早熟的孩子出现了“早恋”问题,如果教师或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不少孩子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学习;此外他们的个性处于动荡之中,心理受挫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差,情绪偏激,易产生心理困扰,导致某些心理问题。
        三、后疫情时代增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措施
        (一)构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
家庭对于学生的心理素养与道德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且后疫情时代下很多学校都是以网课的方式开展教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力存在较大的制约,基于这种情况下需要构建家庭与学校的联动教育机制。同时,学校还应当发挥社会教育的力量,与教育部门、社会组织机构进行合作,为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例如在不存在疫情风险的社区组织开展公益讲座,引导学生学习社会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等,通过多种方式深化学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认知,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认知态度的发展。
(二)营造情景深化学生情感体验
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营造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接触更多的事物,拓展学生的视野,并且实践中学生还可以加深自我认知,不断的反省自身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品质,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所教授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从而促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心态的养成,实现心理素质水平的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保障社会实践活动和教学情景的生活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提升教学和实践效果的同时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引导学生养成端正的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质量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落实,以科学有效的方法开展具体的德育教育活动。教师需要展现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关心,并选择与学生认知特征高度契合的教学方法进行德育教育,同时需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多措并举的教育方式下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此外,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初中学生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传承者,教师还要开展有效的挫折教育,让学生正视挫折,积极克服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向着坚定不移的践行与奋斗,在提升自身综合实力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同步发展。
  (四)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原因在于单一的理论知识讲授教育效果十分有限,应当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感,以此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可以发现,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曾被忽视,教师应当以整体性教学目标为指导,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师生感情,让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时可以第一时间想到寻求教师的帮助。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申请学校的支持,不存在疫情风险时,可以邀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或是学生喜欢的人物到校讲座;假期期间则可以转变为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分享,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后疫情时代下,初中教育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初中教师在积极进行教学创新时,也应当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树立现代化教育教学观念,从多个角度探究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条件给予学生心理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可以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贺银瑞. 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塑造[J]. 教育研究, 2018(2):64-67.
[2]龙献忠.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异化问题的思考[J]. 教书育人, 2020(7):39-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