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同心,幼小协同,让“我”和小学零距离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郭晓丽
[导读] 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学前教育越来越备受关注
        郭晓丽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第二幼儿园      021134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学前教育越来越备受关注,尤其是幼儿到小学的过渡期,旨在使幼儿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小学生活。此外教师要学会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进行辅助,帮助幼儿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进入到小学之中。引导家长改变错误的教育理念,不让幼儿陷入无休止的学习之中,劳逸结合,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使幼儿真正适应小学爱上学习,并能在今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家园同心;幼小协同;让“我”和小学零距离。
        【正文】首先对于幼儿来讲,自身各方面的发展都不够完善,所以这就导致每个幼儿出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现象,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充分了解每个幼儿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并选择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使幼儿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体验。今天主要探究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家园同心,幼小协调的教学目标,不断丰富幼儿的幼儿园生活,使其成为祖国的奉献者。
        一、教师与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首先教师的工作就是“传播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但要帮助幼儿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要懂得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展示自身的道德素质,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进行教学工作。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也要学会增加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增加幼儿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使其似师似友,从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存在的问题。教师也要与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选出最好的解决方案,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行。
        例如教师可以开展班级会议,与幼儿家长进行问题的探讨与分析,各抒己见,让家长清楚知道由幼儿到小学的过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让家长提前为幼儿进行心理疏导,让幼儿了解到身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做的事情,使其有一个充分的准备时间。此外教师也要让家长明白自身行为对于幼儿的影响,使其懂得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同时教师在幼儿园时也要更加严格的约束自己,做好幼儿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幼儿成为一个积极向上且道德水平极高的人。
        二、开展趣味性小组合作活动。
        学会小组合作是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体现,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教给幼儿交往的技能,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为今后步入小学奠定基础。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小组合作时,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幼儿之间交流有问题或者是合作时产生矛盾等现象,因此,教师要利用幼儿身边的环境和机会,培养幼儿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理分配,更好的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家长组织一系列的小组比赛活动,帮助幼儿产生以小组为主的思想,学会服从小组的指令,发挥合作精神的真正目的。在比赛之前让幼儿与家长自行组织好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发挥其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以最好的策略取得比赛的胜利。首先这种比赛的形式,不但能够激起幼儿的好胜心,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快速凝结在一起。有了家长的参与,也使得比赛更加有温暖,使幼儿真正明白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
        三、准备工作要完善。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需要做许多准备,只有将其做好,才能使幼儿有一个更好的小学生活。

第一,要创设利于学习的环境,在家里要为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小角落,备有写字台、书架、玩具架等,以摆放游戏和学习用品,使之成为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学习与游戏的用品要随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变换。井然有序的物品摆放和独处的空间,可以使孩子在学习上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准备一个时钟,让孩子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活动内容的习惯。
第二,保持和睦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尊互爱、互帮互助,会使孩子心情愉快,从而形成情趣高涨、精力旺盛的良好学习状态。
第三,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让孩子的作息时间逐渐与入学要求靠近,每天早睡早起,有固定的学习与游戏时间。
第四,准备合适的学习用品,如书包、铅笔盒、水杯等。
第五,激发其对成长的自豪,家长要利用节假日多带孩子外出,共同讨论有趣的事物与现象,激发孩子认识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萌发对入学的兴趣。家长本身要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染孩子,正确帮助孩子了解小学生的生活,不能用上学来恐吓孩子,诸如“你开心不了几天了,到了小学有你受的”“等到小学给你上紧箍咒”等话语,以免孩子因为态度和情感问题产生入学障碍,从而产生冷漠、紧张、惧怕等消极态度。父母不能光以上学可以背书包、戴红领巾等表面现象吸引孩子,还要通过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交谈,激发孩子做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和好奇心,从而形成正确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
        四,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承认错误并且及时改正。这就使得教师与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懂得以一个平和的的态度看待问题,用宽容之心去包容幼儿,当然也要让幼儿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学会主动承担自己的错误。此外如果幼儿之间产生了矛盾,教师也要懂得采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让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要让幼儿学会宽容,学会原谅彼此,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培养幼儿知错就改,宽容大度的优良品德,同时也会加深幼儿之间的感情,使幼儿在小学生活能很好的处理与他人间的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儿童任何良好的行为与习惯,都需要他人的认可。儿童一旦执行了某项行为,成人要及时强化,使儿童获得积极的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如果儿童的行为未受到奖励表扬,习惯的行为就可能消退;如果受到斥责,这种负反馈信息就减少或抑制了儿童作出执行行为的反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记住上学路线、自己如厕、收拾整理书包、扫地抹桌、向合适的人寻求帮助、结交同龄朋友、准备课间小游戏等,要采用精神表扬法与物质鼓励法,强化孩子有关的行为与习惯。多表扬孩子,可以使孩子产生自信,产生“我能干,虽然这次做得不好,但下次一定会比这一次做得好”的积极态度;反之,家长如果一味地揭孩子的短处,孩子就会误认为“我怎么这么笨,确实太笨了,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我到了小学一定比不过其他小朋友,我真害怕小学呀”。所以,成人尤其是父母不要吝啬表扬,要寻找机会建立孩子的自信,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语】对于幼儿来说,家长与教师就是其未来道路的领路人与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与讨论,了解每一位幼儿步入小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与引导,使其拥有一个美的小学生活。此外教师也要学会开展游戏活动的多样性,培养幼儿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让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张学艳.家园同心,幼小协同,让“我”和小学零距离[J].才智,2020(07):197.
        
        [2].幼小协同  科学衔接  二O一六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J].中国农村教育,2016(0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