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梁维新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品德培养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生的引导者
        梁维新
        江门市新会区平山小学 广东江门 5291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品德培养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生的引导者,品德课程教师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教育责任,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则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成长。当前小学品德课程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一些阻碍和困惑,如何提高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能力,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
    1.提升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品德课程的实效性,对小学品德教育的有效实施形成了阻碍,如何优化小学品德教师教研培训,促进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进步与职业生涯发展,进而提升教育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这三方面,我们对于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教师专业化发展都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在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化方面研究很少,究其原因在于课程开设的时间尚短,没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借鉴。二是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多样化使得其有别于其他的学科,开展深入研究的难度更大,耗费的精力更多, 但是小学品德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对于学生成人成才,思想健康尤其重要,即使再难,也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培养更多更专业的品德教师,为小学品德教育添砖加瓦。
    2.小学品德教育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2.1小学品德教师要具备更高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
         小学的品德课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能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着力于培养小学生的优良个人品质,由小学品德课程标准可知小学品德教育主要在于感人、育人、造人,品德教师是小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课程性质也要求对应的教师具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这是其他学科教师相对比较弱化的环节,品德教师要让学生更加信服,以身作则,才能获得学生更多的爱戴与尊敬,在潜移默化中向老师学习,要做老师一样的人,因此教师个人的修养魅力也可以说是一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也是品德教师能带给小学生的最直接的品德教育。
        2.2小学品德教师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分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涉及到道德、科学、劳动、社会、法制、历史、地理等等学科,要求教师知识的纵深度,又要求知识面的横向扩展,这需要小学品德教师具有较高的个人综合素质;并且小学品德课程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教学组织来实现的,因此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浅显易懂的语言来教授给小学生,让小学生能够理解消化。其次,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组织、活动组织引导能力,不但能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还具有对社会现象、变革较高的敏感性和预见性。这是因为品德与生活(社会)性质属于综合课程,其知识纵深程度并不精深,甚至可以说是浅显易懂的, 但涉及的横向知识极广,生活技能、 道德品质、学习习惯、社会交往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3小学品德课程要有更高的地位,要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空间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在课程方面弱化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依然偏重于语数外等主课,教学资源倾斜和教师发展的优势比较明显,小学品德课程被当做副课的现象十分普遍,学校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小学品德课程的专业教师师资明显不足,专业建设欠缺,或者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设置专业品德教师,以其他科任教师兼职品德教学,此现象导致了小学品德教师的队伍极不稳定,流动性强,坚持任教5年以上的至多半数,任教10年以上的就更少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小学品德教师在专业上的信心不足,缺乏内在发展动力和创新力,这需要学校提高对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视,提高课程地位,关注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政策帮助,从根本上转变思想,促进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发展热情,推动师资队伍整体进步。
        3.小学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3.1以知识武装自己,做学生的知识源泉
         小学品德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具备一定教学所需的专业知识储备,小学品德课程是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对教师的文化知识底蕴和知识层次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品德教师可以从通识文化入手,首先拓展知识涉猎范围,博览群书,对各个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广博的知识中有所偏重进行学习,针对小学品德教育所需进行深入研究,精进相关知识学习,在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状态下,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如果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授业解惑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小学品德教师要专注于自身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小学生求知的期盼,适应小学品德教育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3.2开发品德教学技能,丰富品德课程教学层次
    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最终的落实点在于实践,即教师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更要知道怎么教,小学品德课程的改革随着时间的变化也在发生不同状态的转变,在优化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第二课堂延展等多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也寻求到了解决方法并获得有效进展,这些层面因素也给小学品德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开发能力: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性,是教学与生活结合十分紧密的一项课程,因此对于小学品德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那将是比较匮乏又无味的课堂,这需要教师将课程知识点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通过切身体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要将丰富的生活引入课堂,要让学生的思想走出课堂,将课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相关联,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贯通,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是教师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需要教师锻炼自我的资源意识,关注教材中的重点,补充教材的空白点,寻找课程的增长点,关注社会变化,学生需求,真正利用好课程资源。
         组织协调能力: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常会采用访问、游戏、参观等方式丰富教学体验,学生之间采用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负责引导和掌控课堂节奏,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小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交流方式进行准确的课堂设计和流程控制,在课堂中能够与学生平等友爱地进行交流沟通,有效的开展教学组织活动,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沟通协调、组织管理能力,才能让课堂更具趣味性和生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研究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最应当具备的是发展的前瞻性和创造性,不能止步于当下,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品德教师不能只是教育的传播者,更要以研究者的身份去感悟,去思考,去实践,去创造,运用审视的眼光与科学的理论不断锤炼教学经验,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主动向更高层次的专业化水准进发,将专业技能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助推力,促进自我成长,做一个更加优秀的品德教师。
        参考文献:
        [1]曹琼燕.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1).
        [5]段作章.论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其建设[J].大学教育科学, 200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