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学实践 落实解释素养

发表时间:2021/4/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期   作者:丁艳
[导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
        丁艳
        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提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标里面把学生应具备的历史解释素养划分为4个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把已知的历史真实给学生讲清楚,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但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储备、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加上教师对于历史解释这一素养的内涵把握尺度不一,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让历史解释素养生根落地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问题的起源
        笔者在执教人民版必修二《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课时,在课程正文部分有这样一段话:由于输入的洋货多为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不少中国土货滞销,如东南沿海一带盛产的土布、土纱的销售因此而陷入困境。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作为贯穿中国古代经济史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发展到近代开始解体,那么如果我们只依靠书本告诉学生这个结论,那学生在实际运用的时候就会出现问题,为此我们应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根据此问追究自然经济的经典特点:男耕女织。女织作为传统家庭手工纺织业包含纺纱、织布两大关键步骤,由于洋纱的涌入,机器产品的物美价廉,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与“织”的结合变成了“纺”与“织”的分离,这是家庭手工业解体的第一步。紧接着由于洋布的输入及其优点,洋布取代了土布,使中国自然经济“织”与“耕”的结合变成了“织”与“耕”的分离,使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完全破产。通过这样理解“纺织分离”、“耕织分离”的过程,就不难理解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此可以看出历史教学不能单纯陈述历史史实,而是要让历史解释素养在教学中真正的生根落地。因此笔者围绕这个主旨,拟从依据史料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树立多元化与多维度的历史解释等三个方面着手,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依据史料设计问题,让历史解释素养在问题意识中植入学生心中
        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似乎只会呈现史料,然后逐字逐句解读字面含义,再引导学生寻找史料中对回答问题有帮助的关键信息点,然后结合教材找到答案,这似乎就完成了解释。[1]而且以我在内的大多数历史教师在针对具体问题的时候,还容易步入“史料越多,越有说服力”的误区。为此笔者想历史解释素养要真正植入学生心中,应该不是教师提出问题来设计史料,而是应该教师根据主题有针对性地呈现史料,促使学生依据史料自觉地提出问题,层层达到教学效果。比如在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原因”时,传统的做法就是一段史料一个解释,为此笔者以其中的1个原因为例来进行探讨。


        1、呈现两组数据:达·伽马船队:出发170人,生还者54人
          麦哲伦船队:出发260人,生还者18人,麦哲伦自己也命丧中途
激发学生思考:面对生死未卜的艰难航行,是什么驱使航海家冒险呢?
        2、呈现史料一:由于所处位置和气候的特殊性,中世纪欧洲人要在冬天来临之前储存好大量的肉食。储藏的肉不新鲜,食物中没有相应的营养成分,所以导致冬季的肉食品根本没有味道,这就需要胡椒、生姜、桂皮来调味。因此,这些东西就被视为珍品。有人认为最早到亚洲的欧洲人都是为了寻找香料,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通过史料学生得出答案:寻找香料。笔者马上激发:一场生死未卜的航行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引发学生的问题:除了香料外,东方还有什么东西让欧洲人趋之若鹜呢?
这样一种以问题为引领的层层史料的设计,摆脱了传统的一段史料一个结论的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在问题意识中揭示了历史事物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提升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树立多元化与多维度的历史解释,触动思维发力,形成思维张力
        正如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所言:“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而言,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认识不同;叙述者和聆听者的认识不同;就算是同一个人,在参与的感受与事后的反思也会截然不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自然也大相径庭。”[2] 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一个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引导学生学会客观地衡量和判断不同的观点,作出合理地选择和阐释。以“冷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为例,为了加强历史的深度学习,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笔者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供学生阅读思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20世纪70年代——中美“破冰”到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
        材料二:青年人通过摇滚乐表达对战争、和平、自由、宗教、慈善以及对整个社会的看法,反映了当时青年人的情感和愿望,这种艺术形式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材料三:在强硬的反共政策压迫下,一切有关社会主义思想的艺术都受到威胁,美国艺术被严密管制。抽象绘画成了唯一自由的方式,它被认为与政治无关,而且就算有关,它的信息也不易被解读,因此被认为无害,甚至被大力推捧,形成独特的冷战绘画。
上述材料分别从冷战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冷战对艺术领域摇滚乐以及对抽象派绘画的影响等三个全新的角度来评价冷战。通过这样的呈现,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宽度,也逐渐培养了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加强历史解释素养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3]
    总之,历史解释意识从本质上就是对历史观点、历史结论不盲从,在研究和理解历史材料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结论的意识。[4]而在今天新高考的背景下,当今历史教学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传授历史知识,更是对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反思,因此“历史解释”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这一学科的立德树人意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 桂俊.“历史解释”素养落地应“清”“新”
[2]、[3] “历史解释”素养培育的视野、角度与方法
[4]例谈基于儿童史史料的历史解释意识培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