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东方小学 广东 东莞 523900)
【摘要】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评价一节音乐课是否高效,应该从学生能从这节课学到什么?——课堂目标的清晰性;学生怎么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可行性;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方面展开。从学生出发评课堂效果,其实已经涵盖了评价教师对课的设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的素养。从评价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评课角度变了,才能做到真正关注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才能打造真正的音乐高效课堂。
【关键词】 音乐高效课堂 观课评课 学生主体 学什么 怎么学 学得怎么样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评价一节音乐课是否高效,应该从学生能从这节课学到什么?——课堂目标的清晰性;学生怎么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可行性;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三方面展开。从学生出发评课堂效果,其实已经涵盖了评价教师对课的设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教师的素养。从评价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评课角度变了,才能做到真正关注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才能打造真正的音乐高效课堂。
一、学生能从这节课学到什么?——课堂目标的清晰性。
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课堂目标的清晰明确,取决于对课程目标的正确解读。
《赶圩归来啊哩哩》是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歌曲,授课教师将此课设计成一节歌唱综合课,教学重点是利用已有的音乐知识,进行歌曲的创编并有感情地演唱。《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的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应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和创作活动。课程学段目标针对3~6年级学段也作了如下表述: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的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

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赶圩归来啊哩哩》一课中,课堂目标的设定契合了课程总目标和相关的学段目标。
1、学生在这节课中,始终保持对音乐的兴趣,认可、喜爱并乐于表演和创编这首具有浓郁西南民族风格彝族民歌音调的歌曲。——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2、学生在这节课中主动参与探索歌曲创编的合作学习,在教师引导下,根据歌词大意“日落西山啊哩哩……”,以情感变化为导线,在交流、合作、评价中明白为何进行创编?如何进行创编?——注意过程与方法的教学体现。
3、学生在这节课中学会了从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等方面进行思考,通过放慢速度,改变衬词,加入前倚音、下滑音、休止符、引入律动,改变歌曲节奏速度等方法,理解掌握了歌曲创编的简单方法,通过创编展现自我,运用知识来探寻音乐的迷人之处。——明确知识与技能的目标达到。
方向比努力更重要,现在的教育理念已不仅仅局限于学习一首音乐作品,更关注学生音乐视野的开拓、音乐思维潜能的开发。这节课发掘歌曲的音乐内涵,激发学生探索创作的欲望,这样的创编是学生感兴趣的、力所能及的。课堂目标具体明确,可测量易评价,将课堂教学导向高效!
二、学生怎么学?——教学方法的具体可行性。
学生怎么学?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情,从音乐学科和学生年龄特点出发,用具体可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母鸡叫咯咯》一课中,教师抓住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的特点,以学定教,用农场和魔法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歌曲时,奥尔夫音乐教育法贯穿其中,具体的教学方法,从音乐的核心“节奏”、“固定音型”为切入点,通过音乐游戏、体态律动、乐器演奏及创编等教学手段展开轻松愉快的音乐体验。
第一步——找母鸡。利用魔法棒(竖笛)变魔法,听辨、模唱咒语旋律“33 33︱35 5︱”。借助竖笛,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等方法熟悉歌曲旋律,在感受中提高音乐辨别能力。
第二步——扮母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母鸡,随老师打响板读节奏,用“咯”朗读歌曲主要节奏类型,为学唱歌曲及编创环节做铺垫。

第三步——唱母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聆听感受中找出表现母鸡报喜动作的乐句,鼓励学生创编动作,以动带唱,解决歌曲演唱难点。
第四步——演母鸡。通过音乐活动“母鸡啄米”和“母鸡散步”的体验,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用弹性、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巧用“贴蛋”的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并理解四二拍的强弱规律;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中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音乐要素,自主歌唱与表现。
教师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内容,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具体可行的问题和要求中思考、探究,层层深入,学习方法具体而高效!
三、学生学得怎么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就是关注学情,这就需要教师细心去观察、真心去体会、敏锐去发现。
唱歌教学的九字方针: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我们的教学重点是唱好歌,即好的乐感、好的声音!
《美丽的夏牧场》是小学五年级音乐教材中的一首新疆风格的哈萨克族歌曲。授课教师根据高年级学生特点和审美心理,以情感审美为线索,结合奥尔夫乐器演奏,让学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唱歌习惯,让学生能自信地演唱,更在发展音乐听觉的基础上培养了读谱能力,充分感受和表现了歌曲的音乐美。师生在情境互动中唱会歌、唱好歌,更将歌曲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向“会唱歌”发展,干净利落的完成教学,很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1、唱会歌:学生在四四拍的声势律动、老师有感染力的范唱中,不知不觉地熟悉了歌曲旋律,感受了歌曲节拍。通过视听结合感受夏牧场的美,简单了解哈萨克族。采用接龙视唱和标色旋律谱,重视歌谱的识读、歌曲的唱准……。
2、唱好歌:从用头腔共鸣发“噜”音练习奥尔夫木琴上的固定低音“6 3 1 6”,统一音色,找到高位置演唱;到画线条图谱学习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来演唱歌曲;再到用课件营造“围坐在花毡上阿肯在弹唱”的意境,激发学生内心情感。从而通过力度的变化、最美的声音唱好歌曲,表现出歌曲的意境。
3、会唱歌:在唱会歌与唱好歌的基础上,教师将歌曲引向深入。让学生用固定音型与老师合唱,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概念;加入简单的声部变成二部合唱,加大了演唱难度,进一步发掘歌曲的音乐内涵。教学环节层层深入,提高了学生的演唱表现水平,增强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达到了更高的“会唱歌”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过程,既是教师引导的过程,更是学生体验探索、形成知识技能的过程。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积极参与,在轻松自然中扎实有效的进行音乐学习。反思我们的学与教,从学生出发,真正关注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才能打造真正的音乐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20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音乐教育》 《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