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冬梅 徐龙海
(重庆两江新区金山小学校, 401122)
摘要:文章在厘清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反思当前小学阶段国际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当助力学生重构教育本真、强化民族认同感意识、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促进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教育本真;民族认同感;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师成长
引言: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六章明确提出在中小学进行国际理解教育;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其基本内涵之“社会参与”中再明确强调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十多年来,国际理解教育一直是基础教育的一道亮点和备受关注的热点,各地各校纷纷出台“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建设意见和实施方案,以期在“全球视野”和“民族眼光”之间找寻一个有效的通道,让学生既有放眼世界境界,又有心怀祖国情怀。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全球化对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各个国家加快国际化步伐的路径。
一、“国际理解”教育内涵
迄今为主,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并没有一个定性的表述,但根据国际法及国际教育文件,以及国内外学者长期以来的研究,我们发现“国际理解”教育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和共性的认识。一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即在不同国家间达成的一种一致性态度与认知,对彼此文化的差异性理解和坦然接受。”[[[] 李建军.国际理解的视域与学科维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6-17.]]“理解”是其基础内涵;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社会的倡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该活动以‘国际理解’为核心,目的是增强不同国家区域间的宽容与理解。”[[[] 徐辉,王静.国际理解教育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85-89.]]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主要以活动的方式开展;三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教育素养,“国际理解是中国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李子涵.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研究[D].温州大学,2018.]]素养说是国际理解教育达到一定高度的表述;四是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能力,做个国际人,还要着重具备和提高适应 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素质。[[[] 石惠新,孙学文.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6(03):19-22+66.]]
对“国际理解”不同的表述也彰显学界对其探究的不断深化,虽然表述各异,但人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成果”都有一个朴素的愿望,那就是国际理解教育要培养具具有国际眼光又具有民族情怀、既有民族文化自信又有理解异文化的能力的公民。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主要是以相应的教育活动为平台,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为理念,以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为宗旨的教育活动。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化,即以学校文化为基础,以促进学生的为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国际合作意识,使其成长为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综上,我们认为,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当以民族和国家为底蕴,以培养胸怀世界、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又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公民。
二、当前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反思
研究发现,尽管单纯的知识传授阶段基本成为“过去时”,人们对国际理解的认识也日渐深入,但当前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尚处在“各自为阵”的状态,一是表现在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参差不齐和“不知所措”,尽管不少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东北师大附小等)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和认可,但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的实施中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事务的模拟,不少地区以“模拟”的形式进行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此类实践活动之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国际文化和事务到底有多少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国际理解教育怎样才能既彰显年段特点又能深入人心?2、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话是不是意味着每个地区每所学校都要开发“国际理解”校本资料包?而这样层次不一、良莠不齐的资料对小学生而言意味着什么?3、在成绩还是占主导的现状下,怎样保证国际理解教育真正落地生根?4、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该如何更好地渗透国家民族意识等等,都是研究者一直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是国际理解教育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不少教师对还停留在“等着别人做好课件”的阶段,缺乏自主探究的意识和积极性,如何提高普通教师参与国际理解教育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索能力和热情,让国际理解的理念深入教育者的心灵?三是国际理解教育肩负“人类和平稳定”的使命, 在多元化的今天,在教育资源尚不均衡的情况下,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如何更有效?
三、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构
学界认为,儿童的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应遵循由近及远的思路。[[[] 高维. 中国大陆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历程、进展与展望[J]. 基础教育, 2017, 14(4):89-102.]]即首先是对自己父母和家人的理解,接着是对身边的其他人的理解,然后是对不同地区和民族文化的理解,最后是国际理解。这种说法无疑打破了人们对国际理解“空”和“远”的印象。清华附小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系,国际化不是西方化,也不是举办国际学校,而是立足民族之根,走出民族特色。学校参与国际教育的过程也是以世界的眼光远眺民族文化的过程,更是不断加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过程。[[[] 窦桂梅. 与世界同步:清华附小跨文化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项目探索[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18):62-67.]]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信息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国际理解教育不能单纯局限在“培养应对国际竞争人才”等工具主义的思路下,局限在“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国际理解首先是对本民族的理解、认同,理解是一种责任,一种意识,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
故此,本研究认为小学阶段的国际理解教育有两个方面发要义:一是国际理解教育要助力小学生重找教育的本真、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是国际理解教育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1.国际理解教育应重构教育的本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既是对教育本质的要求,也是对受教育者人格和品质的期待。教育的本真,即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把解放人的智慧,提升人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 推动人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唯一的过程和归属。 [[[] 许安富.让教育回归本真 让学生收获幸福[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9-11.]]这也是教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真教育要引导学生探究真理、尊奉真理、捍卫真理;教育学生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讲究实际,尊重自我。这也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要求。
2.国际理解教育须再强化民族认同感
在今后的教育中,首先要加强民族认同感,理直气壮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易连云. 学校德育应重视国际理解教育[J]. 中国德育, 2017, No.216(24):3.]],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认可,也表现在自觉维护文化传统和传播民族文化的自觉,有“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自觉。因而国际理解教育更应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认同感。把握时代,丰富和创新爱国教育形式,按照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的教育逻辑,让青少年从爱家庭、爱家人到爱家乡、爱祖国。
3.国际理解教育应致力于教师的素养提升
国际理解教育还应加强教师的培养,教育者只有在自己能够自觉学习、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水平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是全球化对教育的要求,也是信息全球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教育者只有与时俱进,自觉坚守维护民族传统的意识,培养“大国师心”,才能以更高的格局、以更自信的心态传播文化和信念。
结语:在教育个性化呼声四起、“互联网+”教育蓬勃发展的教育新常态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培养人、以什么方式培养人,教育行动主体更应将其置于长期的点点滴滴的教育工作当中进行探索,如此方能真正得到问题解决的答案。[[[] 林克松,朱德全.教育应对公共危机的分析框架与行动范式——基于“新冠”重大疫情危机的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4):118-126.
注: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学会第九届(2018~2020年)基础教育科研立项重点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国际理解特色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课题号:XH2018A39
]]
反思的高度反映在价值的引领和行动的跟进两个层面,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全球化观念的碰撞,也是信息全球化的大势所趋,更是命运共同体的需求,但国际形势是变化的、复杂的,国际理解教育亦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课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