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黎平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甘井镇中学
摘要:阅读是语文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不仅可以让他们积累丰富的语言,认识世界,还可以体验审美,丰富他们的文化品格。对此,教师应该注重文本主题的揭示,引导学生进入到文字世界中,促使他们能够体味语言内涵,建立情感认知,以此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基于此点,对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主题阅读教学 模式探究
所谓的“主题阅读”其实就是根据一个主题,选取同一类型的文本展开广泛的阅读,也就是群文阅读。这种阅读教学模式是十分适用于初中生的,在这一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已经较强了,一篇文本的阅读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只有让学生全方位地涉猎多种书籍,才能够应对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
一、设计目标,遵循原则
教学目标在整个阅读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阅读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有针对地学习,还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根据阅读内容,为学生设计出本单元的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这种目标的引导下,遵循原则,有效地展开主题阅读。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登勃朗峰》以及《一滴水经过丽江》等几篇文章时,很明显这一个单元都是以写景、旅游为主的文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游记文”。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进行了完整地记录,他们有的是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描述,有的是对人文古迹的赞赏,他们在文字中将自己的积极情感进行了及时地阐述。所以在这个主题下展开的文本阅读,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将这几篇文章展开群文阅读,了解并分析游记文章的特点;
2、仔细阅读文本,掌握每一个作者不同的写景角度和方法,明确他们的构思和框架;
3、分析文本,品味不同文本中间的句子,尝试分析优美句子的表达手法;
4、体验文章中的美景,感受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予的情感。
有了这样的阅读目标,不仅可以明确教师主题阅读的教学行为,还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展开分析,理解文本,提升整个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分析教材,确立主题
教材是教师展开主题式阅读教学活动的关键,所以教师应该以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同一个主题的单元文章,教师可以展开主题教学,让学生能够以主题为中心,立足于教材的特点,在展开主题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挖掘各个单元的内容,为他们后续的有效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阅读材料,确定不同的阅读主题。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社戏》时,很明显,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时期的作品。在文章中,主要阐述了作者在幼年时期去看社戏的情境,他在文章中以细腻的触笔,将景物进行详细地描写,细致逼真,充满了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可以说,这一篇课文是展现了鲁迅先生有趣的童年生活。这篇课文是选自《呐喊》文集,它与《朝花夕拾》不同,主要体现了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时代精神,可以说,这些文章都是十分深刻的,入木三分。对此,教师就可以加入《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文本,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追随鲁迅先生的文笔,去感知那个社会,体会事,感悟人。
三、整合课程,升华主题
在确定主题阅读目标之后,教师就应该将主题阅读教学落到课堂之上,要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文本,实现他们对文本主题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迁移知识,建构自己的认同感,以此才能够实现他们对文本内容的高效理解。
以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背影》时,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亲情,这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深切感悟并且正在经历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回忆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说一说自己和父母相处的趣事。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展开群文阅读,为他们选取中外不同的与亲情有关的文章,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比《背影》,构建对文本内容的深刻理解,让他们能够体会到蕴含在背影中的浓厚亲情,感知作者内心沉重的情感,升华主题,感知亲情,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标的指导,立足于语文阅读,积极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对多篇文章的阅读,丰富自己的认知,增强自身的能力,以此才能够在阅读主题的引导下,优化主题阅读的过程,指导课外主题阅读,让学生能够丰富自身的阅读经历,累计经验,强化效能,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参考文献:
[1]黎丹珏. 基于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曹钰. 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单元主题教学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